这首《山中夜归》由元代诗人黄溍所作,描绘了山中夜晚归途的静谧与深邃景象。
首句“漫山松叶行径迷”,以“漫山”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片广袤无垠的山林景象,接着“松叶行径迷”则点明了行走于山间小径的主人公,似乎迷失在了这茂密的松林之中。这一句既描绘了环境的复杂,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迷茫。
“独穿荦确幽步迟”一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独自一人在崎岖不平的路上缓慢前行的情景,通过“独”字强调了孤独感,而“幽步迟”则表现了行走的沉稳与深思熟虑。
“惊风低草山虎过,寒月挂树天星垂”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山中夜景的动态美。风声、虎过、月挂、星垂,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山林夜景图,既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充满了神秘与宁静。
“泉鸣荒冢夜牢落,露洗青林光陆离”则是对山中夜色的进一步渲染。泉水在荒冢旁潺潺流淌,显得格外凄凉,而露水洗净了青翠的树林,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明亮而富有层次感。这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最后,“茅檐抱膝者谁子,歌阕饭牛声正悲”将视线拉回至山下的村落,一位坐在茅檐下的人,一边哼唱着歌谣,一边喂养着牛,歌声中透露出深深的哀愁。这一场景与之前的山中夜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山中夜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林夜景图,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