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隐君挽诗

触事无非学,非儒果误身。

体中识天地,笔底定君臣。

安乐堂前月,希夷枕上春。

是应家有子,不止活千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在学习中成长,若非儒家思想误人一生。
内心洞悉天地奥秘,笔下划分君臣之道。
安乐堂前的月光,枕上体验着希夷的春天。
这表明家中必有贤才,他的影响远超救活千人。

注释

触事:遇到的事情。
无非:都。
学:学习。
非儒:如果不是儒家。
果:确实。
误身:耽误自己的一生。
体中:内心。
识:理解。
天地:宇宙万物。
笔底:笔下的文字。
定:确定。
君臣:君主与臣子。
安乐堂:享受安逸的地方。
月:月亮。
希夷:道家崇尚的超脱状态。
枕上春:枕边的春梦。
是应:这表明。
家有子:家中有出类拔萃的人。
不止:不仅仅。
活千人:拯救或影响很多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为张隐君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张隐君学问修养的敬佩以及对其人生智慧的肯定。首句“触事无非学”,赞扬张隐君无论面对何种事物都能从中学习,体现出他的博学和不断求知的精神。次句“非儒果误身”暗示张隐君并非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而是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和独立的人格。

第三句“体中识天地”,进一步赞美张隐君的内心世界广阔如天地,他能洞察自然与社会的规律。第四句“笔底定君臣”,则称赞他在文字中展现出的智慧,能够清晰地划分君臣之义,显示出他的道德文章。

第五、六句“安乐堂前月,希夷枕上春”,描绘出张隐君生活中的宁静与淡泊,即使在安乐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如同春夜枕上,心境悠然。最后两句“是应家有子,不止活千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出张隐君的学问和人格魅力不仅影响了个人,更是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了无数人的生命。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赞颂张隐君的学问、智慧和人生态度为主,展现了诗人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李池州和韵见寄再赋以答之

晨策随乌瞰屋山,面前咫尺隔同年。

邛人自爱橘中乐,晋客惊逢洞里天。

行傍輶轩心半醉,坐看戟卫眼双穿。

西风一夕惊龙睡,撼取明珠出九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李怀安挽诗

乡邑赖蓍龟,天胡不慭遗。

与人交乐易,处世事平夷。

甚矣古常者,伤哉今已而。

抚时怀牧守,忍泪读刘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李制置生日(其一)

玉堂人住玉堂山,公论推排授将坛。

朔垒令严精采异,甘泉烽息顾忧宽。

北边旧叹无颇牧,西贼今闻有范韩。

夏屋不知几崇广,唤回春燕下林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李制置生日(其二)

披荆重立小朝廷,风递南薰入扇巾。

大势已冯天祚宋,中兴更赖岳生申。

扶持命脉还吾蜀,消息精神运此身。

人愿武公归入相,我祈河内且留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