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堂

芙蓉居右,华盖居后。象居其间,不几培塿。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

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

象山难忘,道山可易。于彼游心,于此扫迹。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爱山堂》由宋代诗人曾丰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山的喜爱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首句“芙蓉居右,华盖居后”以芙蓉与华盖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形态,右侧如芙蓉般挺拔,后方似华盖般覆盖,展现出山的壮丽与高耸。接下来,“象居其间,不几培塿”则将山比作大象,与小土丘形成对比,强调了山的雄伟与壮观。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这里诗人将自己置于山下,以山为宫,以山为客,表达了对山的敬畏与仰慕。山的地位崇高,而人则显得渺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进一步阐述了山与人的关系,山的崇高让人望而生畏,而山的低矮则让人脚踏实地。诗人在此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超越了外在的形象,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诗人想象在山的对面建造一座堂,周围绿树环绕,色彩斑斓,寓意着山的美丽与品德。这不仅是对山的赞美,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这里引用了古代贤士的故事,将山比作君子,表达了对山的敬仰与向往。颜回的“坐忘”和孔子的“屏息”,都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山的热爱与内心的平和。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人与山的关系,山的浑厚与博大,诗人以仁德相配;山的刚直与正直,诗人以神交相交。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连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深厚情感,无论身处何地,山都是他心中的主宰与宾客。他对山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癖好。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内心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公迈何遄

公之西矣,蜀人是谣,都人是嚣。

诏予华衮,亟哉来朝。彩熊既税,彩鹢既发。

月逗岁遛,竣其未达。都人曰嘻,吾国君师。

欲猷欲为,未得良毗。公归何迟。

公之东矣,蜀人是恋,潭人是羡。

诏予油幢,亟哉往殿。列城既倾,列骑既迎。

日裴月徊,倘其未行。潭人曰喔,吾家耋孺。

不襦不裤,莫能略顾。公来何暮。

公之南矣,潭人是怀,洪人是留。

议夺朱幡,亟哉还休。御者既靷,饯者既挽。

俄驰顷驱,僄其未返。洪人曰嘕,吾土山川。

有真有仙,可伴长年。公迈何遄。

形式: 四言诗

彼莲之美

彼莲之美,心乎爱矣。所爱与直,渊乎其似。

厥根玲珑,庶乎屡空。厥干洞然,同乎大通。

厥华尚赤,故为火德。厥德靡常,虚室生白。

受知濂溪,爱莫助之。邹子知之,久而敬之。

形式: 四言诗

初荣

??者菊,九月初荣。于家之庭,有旗有铃。

主文孔明,绰其能声。之子初荣,与象为声。

匪家之馨,维乡之馨。??者梅,十月初荣。

于郡之厅,有罍有觥。主礼孔诚,洽其欢声。

之子初荣,为乡为馨。匪乡之馨,维郡之馨。

艿艿者兰,三月初荣。于王之庭,有颖有泓。

主德孔宏,鲠其直声。之子初荣,与郡为馨。

匪郡之馨,惟国之馨。何当效能,宋绪丕兴。

之子中荣,匪国之馨,维天下之馨。

何当谒精,宋绩丕成。

之子终荣,匪一时之馨,维千百载之馨。

形式: 四言诗

上广东漕使黄郎中

维春泄泄,维阳之气,维和之至。

维春茸茸,惟和之功,惟阳之中。

中兮和茇,和兮中之茁。潜鞠兮中和,笃生兮人物。

三春弸兮,中气彭兮。季于孟仲,和之精兮。

至精收蒸,天相大明。公生京京,集春之成。

三春彭兮,和气弸兮。季于孟仲,和之英兮。

至英收凝,天相丕乎。公生裕裕,集春之成。

天相公生,成春收集。挺所钟兮,醇乎成质。

天相公生,成春收集。充所养兮,粹乎成德。

公生京京,其器不盈。公生裕裕,其色不矜。

不矜不盈,不与时争。不盈不矜,不与物撄。

不撄不争,神观天清。不争不撄,体气地宁。

天清地宁,松算椿龄。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