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宅

习侯有世德,冠冕袭鵔鸃。

裔孙富六艺,凿齿四海知。

苏岭陟家山,高阳浮故池。

著书山水间,秀发胸中奇。

间从弥天释,善戏间廋辞。

尚友虽异代,斯人可夙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习侯家族世代有美德,继承了高贵的冠冕和华丽的服饰。
他的后代精通六艺,名声远播四海皆知。
苏岭登临自家的山,高阳之水在旧池中荡漾。
他在山水之间著书立说,才华横溢,胸中藏着奇异的思想。
他偶遇佛法高深的僧人,善于以巧妙的言辞交谈。
尽管时代不同,但这样的贤人值得我们期待已久。

注释

习侯:指姓氏或家族。
袭:继承。
裔孙:后代子孙。
六艺:古代教育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凿齿:形容名声远扬。
四海:天下。
苏岭:地名。
高阳:古地名。
故池:古老的池塘。
著书:著述书籍。
秀发:显露,散发。
弥天释:佛法高深的僧人。
善戏:善于玩弄言辞。
尚友:崇尚与…为友。
斯人:这样的人。
夙期:早有期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名士的家族荣耀与个人才华。"习侯有世德,冠冕袭鵔鸃"表明了这个家族自古以来便有高贵的品德和显赫的地位,而这种尊贵的象征——冠冕和鸟类动物(鵔鸃),代代相传。紧接着的"裔孙富六艺,凿齿四海知"则强调了家族后裔在文化艺术(六艺)上的成就,凿齿(习凿齿,即诗中的主人公)更是以其才华闻名于世。

接下来的两句"苏岭陟家山,高阳浮故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家族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其中“苏岭”、“陟家山”等地名可能指代着家族的根基或是某种特定的家族记忆。

而在"著书山水间,秀发胸中奇"一句中,诗人通过主人公在自然景观(山水)之间著述和其内心世界中蕴含的非凡才华,进一步突出了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深厚的情感。

最后几句"间从弥天释,善戏间廋辞。尚友虽异代,斯人可夙期"表达了诗人对习凿齿宅主人不拘泥于世俗规范的豁达胸怀及文学才华的赞赏,并且尽管时代不同,但这种非凡的人物始终值得人们记忆和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家族荣耀、个人成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情感寄托,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文化精英形象。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千龄桧

冈头老桧不记年,古父约以千龄传。

高枝凌兢倚北斗,低枝犹藏万岁烟。

蟠根直与地争固,不许蚓穴通黄泉。

阴森古怪神物附,雨晦每见蛟龙骞。

贤哉乐天真逸者,手植苍桧今宛然。

元和元丰五十纪,婆娑下委才及肩。

信此千龄尚虚云,几见海变丘陵迁。

乃知不为斤斧夭,不在涧底与山巅。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大木山

十洲三神山,广厚蟠地轴。

不知高几寻,沧溟及其麓。

游心如太空,视彼何芥粟。

君家三木山,包裹一握足。

铦锐曰奇锋,坳岩云峻谷。

摄心如蚍蜉,观此乃陵陆。

高庳作九地,何啻战蛮触。

老苏记木山,万里在右蜀。

立之置庭除,屹嶪可映屋。

小大虽相悬,真赝此其族。

因形生彊名,等是千岁木。

君家襄城野,绕郭山抱绿。

巍然复岭外,自有真六六。

形式: 古风

己卯春许昌湖上酬王实仲弓作

紫荷媚曲塘,青秧舞平畦。

晨光泫晞露,众木含华滋。

咸惊物外慕,归休及良时。

形式: 古风

飞阁

飞阁凌波浮渺茫,碧山白云坐相忘。

好风历楯泛我袂,兴来取缨濯沧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