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石田先生落花十首(其十)

情知芳事去还来,眼底飘飘自可哀。

春涨平添弃脂水,晓寒思筑避风台。

沾衣成阵看非雨,点径能匀衬有苔。

秾绿已无藏艳处,笑他蜂蝶尚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和答石田先生落花十首》中的第十首,主题围绕着对落花的感慨与思考。文徵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花的景象,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沉思考。

首句“情知芳事去还来”,表达了诗人对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既认识到美好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逝,又相信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重现,体现了对生命循环的哲思。

接着,“眼底飘飘自可哀”一句,诗人直接抒发了面对落花时内心的哀愁,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相融合,使得诗歌的情感更为丰富和动人。

“春涨平添弃脂水,晓寒思筑避风台”两句,通过春水上涨和寒气中筑避风台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落花所处环境的动态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沾衣成阵看非雨,点径能匀衬有苔”则细致地描写了落花在衣裳上形成阵列,仿佛不是雨水却能湿润衣裳,点缀小径,与青苔相映成趣,展现了落花虽逝,但依然能在自然界中留下美丽痕迹的景象。

最后,“秾绿已无藏艳处,笑他蜂蝶尚徘徊”两句,诗人以秾绿(茂盛的绿色)反衬落花的凋零,同时以蜂蝶的徘徊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不舍,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落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哀愁,更蕴含了对生命、时间、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文徵明作为文人墨客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王婆墩次杨仪部韵

遥看坞一聚,到只屋三间。

妪姓随墩在,僧廊得藓殷。

秋浓山照阁,雨足水侵关。

依旧刺船去,回瞻树杪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江船对月效乐天何处难忘酒

何处难忘酒,江船对月时。

风声传笑语,波影散须眉。

远火山浮动,明河天倒垂。

此时无一盏,水月负佳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金山寺待月

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

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

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初尝。

江风吹酒不能睡,起踏松阴自绕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金陵客楼与陈淳夜话

卷书零乱笔纵横,对坐寒窗夜二更。

奕世通家叨父行,十年知己愧门生。

高楼酒醉灯前雨,孤榻秋深病里情。

最是世心忘不得,满头尘土说功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