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二)上邪篇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二)上邪篇》由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所作。全诗以“上邪”为题,借天地间不可违背的誓言,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强烈呼吁。

诗中开篇即以“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点明主题,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正直难以实现,众多邪恶行为难以纠正。接着,“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声音和谐必然带来清朗的效果,端正的形象才能消除污浊,进一步强调了正直的重要性。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则通过历史典故,赞扬了汉宣帝的中兴伟业和魏祖的安定四方之功,以此作为正面的榜样,暗示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需要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和有力行动。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社会比作需要精确校准的针与坚硬的石,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者应当像针一样准确无误地指引方向,像石一样坚定地维护正义。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则以茂盛的芦苇比喻社会的繁荣,但“悠悠何讵央”表达了对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难以解决的忧虑。

最后,“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借用音乐的比喻,指出当前社会如同未调和的琴瑟,需要适时调整,改变策略,以求和谐与进步。“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则强调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追求公正与和谐,这一目标绝不能忘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深切关注。

收录诗词(16)

何承天(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东海郯人(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人 ),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和音乐家。南朝任尚书载丞。曾奏改《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 生卒年:370-447

相关古诗词

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三)临高台篇

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陵太虚。携列子。超帝乡。

云衣雨带乘风翔。肃龙驾。会瑶台。

清晖浮景溢蓬莱。济西海。濯湖盘。

伫立云岳结幽兰。驰迅风。游炎州。

愿言桑梓思旧游。倾霄盖。靡电旌。

降彼天途颓窈冥。辞仙族。归人群。

怀忠抱义奉明君。任穷达。随所遭。

何为远想令心劳。

形式: 乐府曲辞

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四)远期篇

远期千里客,肃驾候良辰。

近命城郭友,具尔惟懿亲。

高门启双闱,长筵列嘉宾。

中唐舞六佾,三厢罗乐人。

箫管激悲音,羽毛扬华文。

金石响高宇,弦歌动梁尘。

修标多巧捷,丸剑亦入神。

迁善自雅调,成化由清均。

主人垂隆庆,群士乐亡身。

愿我圣明君,迩期保万春。

形式: 古风

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五)石流篇

石上流水,湔湔其波。发源幽岫,永归长河。

瞻彼逝者,负月其偕。子在川上,惟以增怀。

嗟我殷忧,载劳寤寐。遘此百罹,有志不遂。

行年倏忽,长勤是婴。永言没世,悼兹无成。

幸遇开泰,沐浴嘉运。绥带安寝,亦又何愠。

古之为仁,自求诸己。虚情遥慕,终于徒已。

形式: 四言诗

雪诗

飘飘乘虚,纷纶随风。

形式: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