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山居一十首.清明后忆山中

遥思寒食后,野老林下醉。

月照一山明,风吹百花气。

飞泉与万籁,髣髴疑箫吹。

不待曙华分,已应喧鸟至。

形式: 古风

翻译

遥想寒食节过后,乡村老人在树林中沉醉。
明亮的月光照亮整座山,清风带来百花的香气。
飞溅的泉水和万物的声音,仿佛在吹奏着箫声。
还不等晨光分开夜色,鸟儿的喧闹声已经传来。

注释

遥思:遥想。
寒食后:寒食节之后。
野老:乡村老人。
林下:树林中。
月照:明亮的月光。
一山明:整座山明亮。
百花气:百花的香气。
飞泉:飞溅的泉水。
万籁:万物的声音。
髣髴:仿佛。
箫吹:吹奏箫声。
曙华:晨光。
喧鸟至:鸟儿的喧闹声传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里山中野老醉酒的生动画面。"遥思寒食后,野老林下醉"表达了诗人对寒食节后的山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而“野老”则是山中的隐者或樵夫,他们在春日里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月照一山明,风吹百花气"写出了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生机,月光下的山峦和春风中百花的芬芳交织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飞泉与万籁,髣髟疑箫吹"中的“飞泉”形象化地描绘了山间涓涓细流的声音,而“万籁”则是指树木间叶片相互摩擦的声音。"髣髟"一词用来形容声音的模糊不清,好像在听箫声一般,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最后两句"不待曙华分,已应喧鸟至"则描绘了黎明即将到来的情景。"曙华"指的是天边的红光,而“喧鸟”则是群鸟的鸣叫声,这里表达了一种自然与生命力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野老、月夜、春风百花、飞泉箫声以及黎明前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向往,以及他对于清新脱俗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52)

李德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 字:文饶
  • 籍贯: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
  • 生卒年:787—849

相关古诗词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其十)二猿

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

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

冲网忽见羁,故山从此辞。

无由碧潭饮,争接绿萝枝。

形式: 古风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其八)泛池舟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

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

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形式: 古风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其五)重台芙蓉

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

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

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

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其三)海上石笋

常爱仙都山,奇峰千仞悬。

迢迢一何迥,不与众山连。

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