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感事》由清代诗人蔡国琳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事件,表达了对时局的深沉感慨。
首句“中外名传二十年”,开篇即点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影响深远,跨越时空,广为人知。接着“元侯勋业纪凌烟”一句,借用了唐代功臣画像于凌烟阁的典故,赞美某位功勋卓著的官员,其事迹如同凌烟阁上的画像一般,永载史册。
然而,转折出现在“岂知此老同秦桧”一句,诗人以秦桧作为反面教材,暗示这位被赞美的“元侯”实际上与秦桧一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不道德的行为。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为深刻,引人深思。
“不独甘心献莒田”进一步揭示了“元侯”的真实面目,暗示他不仅参与了不正当的交易或决策,甚至可能为了私利而牺牲国家利益,如同秦桧在历史上所为。
接下来,“举国合辞争割地,疆臣誓死欲回天”描绘了国家面临危机时的情景,民众和官员们纷纷表达决心,试图挽回局势,但“疆臣誓死欲回天”一句中的“欲回天”却暗示了这种努力的徒劳,国家的困境似乎难以逆转。
最后,“是非何必千秋定,一局残棋已了然”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诗人认为历史的评价并不一定公正,而当前的局势已经显露出最终的结果,即无论过去如何评价,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下时局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