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光道

忆昔见子时,我在西关住。

顾我已衰朽,爱子特明悟。

其后十数年,于此数见之。

气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气所为。

气无所不适,其本在养颐。

所养得其正,其美充四肢。

子是名公孙,家法能自持。

子学有旧业,尤富礼与诗。

重之以所养,何适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

夫以子之明,岂惑于多歧。

修鞭与长辔,逸驾无停时。

古人亦何人,勿问皆可追。

昨见子笔札,老人为子喜。

其言逊而恭,贲然有文理。

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语。

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对友人李光道的赠别之作,通过对李光道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描绘,表达了对其品德和学问的高度赞赏,并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诗中首先回忆了与李光道初次相见的情景,强调了李光道的聪慧和成熟。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李光道气色日增、精神饱满的状态,赞美了他良好的修养和内在品质。诗人认为,一个人的外表是其内在品德的体现,而这种精神气质源自于正确的修养之道。李光道作为名门之后,不仅遵循家族传统,还深谙礼仪与诗书之道,这使他的修养更加丰富和完善。

诗人进一步指出,李光道的智慧如同古人所走的大路,无论面对何种选择都能坦然前行,无需疑惑于多条道路。他鼓励李光道在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的路上,如同驾驭马匹一样,既要有驾驭的技巧(修鞭与长辔),也要有持续前进的动力(逸驾无停时)。诗人引用古人的话,表达出对李光道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他能够追随古人的足迹,不断进步。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看到李光道的笔墨作品时的喜悦之情,赞扬了李光道谦逊恭敬的态度以及作品中的文理之美。诗人殷切地希望李光道能够继续努力,不忘记前辈的教诲,并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正直之人作为榜样,以助其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李光道个人品质的欣赏和赞美,也蕴含了对友情、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卜居一篇二章别望之(其一)

卜居何所尚,静轩栽此君。

万事付流水,一心游白云。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文]韵

卜居一篇二章别望之(其二)

亦有灵寿杖,可登浮光山。

圣朝须旧德,玉笋虚清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删]韵

西山高寄崔刑部

西山高,胡为高。

上有磨天之巨势,下有黄河不测之险,甚于蜀道之难。

西山高,长安之路如云霄。

乘无逸驾兮飞无劲翮,我欲往兮有千艰百险之相辽。

西山高,长安之路如天遥。

夜短梦不到,白日其心劳。

西山高,我欲往兮方穷处于蓬蒿。

恩之大兮报不可以速,太山之重兮置之有若鸿毛。

西山高,无如之何兮徒引领而长谣。

青门路兮有时到,愿公之寿兮如松乔。

形式: 古风

答崔伯易白雪之句

北叟有奇歌,调与声俱绝。

此歌本难名,强名为白雪。

一唱白云开,再唱青云裂。

朝唱迎朱霞,暮唱入明月。

声在明月宫,桂树生秋风。

秋风吹明河,银浪翻长虹。

河汉与海通,安知声所终。

如此谁可知,但问牵牛公。

如此谁可听,直须登青冥。

酒仙骑赤龙,诗仙骑长鲸。

一夜到平明,北叟声且停。

遗响来南城,犹似孤鸾鸣。

南公对北叟,阮籍逢孙登。

阮籍正长啸,孙登作凤鸣。

羞杀阮步兵,笑杀孙先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