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江馆。天远。月如烟。隔院听歌未眠。

雁行零落晚风前。缠绵。十三筝柱弦。

知否冬郎容易瘦。相思透。一曲双红豆。恨迢迢。

又归潮。魂销。夜深长板桥。

形式: 词牌: 河传

鉴赏

这首《河传》由清代诗人刘嗣绾所作,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凄美画面,充满了深情与哀愁。

“江馆”二字,首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临江而建的旅舍之中,暗示着主人公可能正身处异乡,孤独地度过夜晚。接下来,“天远”、“月如烟”,通过夸张的手法,渲染出一种辽阔而又朦胧的夜景,月光如同轻烟般飘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的景象,不仅烘托了环境的静谧与空旷,也暗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隔院听歌未眠”一句,点明了主人公并未因外界的喧嚣而入睡,反而被远处的歌声所吸引,无法入眠。这不仅是对音乐的欣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通过音乐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和寂寞。

“雁行零落晚风前”描绘了一幅雁阵在晚风中零散飞过的画面,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主人公心境的隐喻。雁阵的零落象征着离散与孤独,晚风则增添了时间流逝的意味,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十三筝柱弦”中的“十三”并非实指,而是借数字之多来表现音乐的复杂与丰富,暗示了音乐对情感的深刻影响。这一句通过乐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知否冬郎容易瘦”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主人公比作“冬郎”,暗示其身体的消瘦与情感的疲惫。这里的“冬郎”并非特指某人,而是泛指因情感困扰而消瘦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主人公境遇的深切同情。

“相思透”三字,直接点出了主题——相思之情。这一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通过“一曲双红豆”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相思之意,红豆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此处的“双红豆”更是寓意着主人公与思念对象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恨迢迢”表达了对距离的无奈与痛苦,而“又归潮”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魂销”一词,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因思念而心神俱疲的状态,最后“夜深长板桥”一句,以景结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更深的沉思,同时也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结尾。

综上所述,《河传》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意象运用以及深邃的意境营造,展现了诗人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独到理解,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32)

刘嗣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阳台

梦尾灯红,情边水绿,断肠又是兰舟。

消几帆风,离人吹下西洲。

春波依旧鸳鸯路,甚孤眠、占断闲鸥。

慢回头、翠被天涯,冷了香篝。

销魂不是长亭怨,是深盟玉镜,款语银钩。

小叠吟笺,匆匆著得多愁。

阑干腻雨还应在,怕朝来、梨苑成秋。

等闲休、团扇圆时,何处秦楼。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清平乐.舟宿水仙墩

灯凉如画。系缆丛祠下。水佩风裳魂欲化。

碧月迢迢残夜。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南浦.题吴枚庵《慢香词》

金荃旧谱,有新声、一卷叠珑玲。

界出乌丝小字,随意写云屏。

拟把红牙低唱,向筵前、拍了又重停。

借名香炷就,碧窗影里,消受客灯青。

回首吟坛销歇,剩年时、春恨记星星。

直待千帆过尽,细数旧旗亭。

残月晓风何处,甚天涯、词客各飘零。

怕高楼一带,潇湘归雁,有人听。

形式: 词牌: 南浦

点绛唇

睡破梅花,江南好梦重重掩。一枝谁剪。

昨夜春痕浅。茅屋空山,旧约何时践。愁难遣。

楚波点点。也碍离人眼。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