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

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

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

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夏日三伏时,池塘水翻滚,鸡头米正好烹饪。
香气四溢的香囊被解开,如锦缎般美丽,玉指轻巧剥开珍珠般晶莹。
叶片虽皱并非莲花,根部甘甜犹如竹笋初生。
这美味不应仅满足口腹之欲,因为炎帝也曾以此命名。

注释

三伏:夏季最热的三个十天。
池塘:自然的水体。
沸:水开翻滚。
鸡头美可烹:鸡头米(芡实)适合烹饪。
香囊:古代装饰物,此处指食物。
锦:精致的丝织品。
玉指:形容手指白皙如玉。
剥珠:剥开类似珍珠的食物。
叶皱:叶子有皱纹。
非莲盖:不是真正的莲花叶片。
根甘:根部味道甘甜。
似竹萌:像竹笋刚出土时的样子。
不应徒适口:不只是为了口感。
炎帝:传说中的上古神祇。
曾名:曾经以此来命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陶弼所作的《鸡头》,描绘了夏季三伏时节池塘中鸡头米(芡实)的诱人景象。首句"三伏池塘沸",形象地写出酷暑天气下池水翻腾的场景,为鸡头米的出场营造了热烈的背景。"鸡头美可烹"直接赞美鸡头米的美味,暗示其在炎热季节中的独特价值。

接下来的两句"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通过精致的比喻,描绘了人们采摘鸡头米时的细致与欣赏之情。"香囊连锦破"形容鸡头米的外壳如锦缎般美丽,需要小心剥开;"玉指剥珠明"则以白皙的手指和珍珠相喻,显现出剥食过程的优雅和鸡头米的晶莹剔透。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进一步描绘鸡头米的形态和口感,指出它的叶子虽皱但并非莲花,而根部甘甜如同竹笋初生,富有诗意的对比。

最后两句"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表达了诗人对鸡头米营养价值的肯定,认为它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因为古代传说中炎帝就曾因鸡头米的清凉属性而将其命名为良药。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示了鸡头米的诱人之处,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与传统的敬意。

收录诗词(219)

陶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 字:商翁
  • 籍贯: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
  • 生卒年:1015—1078

相关古诗词

宜阳

孤城溪洞里,闻说已堪哀。

蛮水如鲜血,瘴天已死灰。

吏忧民置毒,巫幸鬼为灾。

风土如斯恶,吾来胡为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拦蛮山

西去万重山,兹峰独限蛮。

天生贼多计,民赖汝为关。

设险数州地,防危一日间。

守边须以道,绝顶可跻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直钓亭

半载持竿野水东,山翁心不类渔翁。

何须巧饵悬钩上,会使奸鳞落鼎中。

西伯道高来吕望,文宗才短失卢仝。

纵人能取鳞中意,南海波澜一夜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罗秀山

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

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

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

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