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岗晚步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吃完晚饭在东岗散步,手拄藜杖过石桥
走过田间小路,避开危险,跟在牛后面,站在高台上看鸟归巢
询问远处村庄的位置,呼唤渡船于河流两岸
看着自己满头白发,在这山水之间,回想起中原正战鼓频传

注释

饭饱:吃完饭。
东岗:东边的山坡。
杖藜:手杖。
石梁:石桥。
绿秧畦:绿色的稻田。
深行径险:走在深而险的小路上。
牛后:跟随在牛的后面。
鸟栖:鸟儿归巢。
问舍:询问住所。
村远近:村庄的距离。
唤船:呼唤渡船。
别浦:分叉的河流。
头白:满头白发。
江山里:山水之间。
回首:回头。
中原:中原地区。
鼓鼙:战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转和远方家园的思念。开篇“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两句,通过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农夫在东岗上午饭后,手持竹杖,跨过石桥,穿行于绿色的稻田之间的景象。这里的“饭饱”表明时间已经是日落时分,而“晚杖藜”则隐含着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态。

接着,“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活动。诗人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跟随着耕田的牛群前行,这种跟随动物的行为带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意味。而“小立台高出鸟栖”则表现了诗人寻找一个较高的地点,以便观察四周环境或是静坐思考。这里的“出鸟栖”不仅强调了高度,更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中间,“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两句,诗人的视角突然转向,他开始询问周围的人自己的住所是否远离,以及呼唤着渡船在河的东岸和西岸之间来回穿梭。这种突然的提问和呼唤,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最后,“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怜悯之情。他在江山之间感慨自己的白发,转头望向远方的中原,那里的战鼓已经开始敲响。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隐含着对动荡时世的无奈与担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平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士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宁静与孤独,以及他对于远方家乡和社会动乱的深刻思索。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冬雪呈太守张嵇仲(其三)

插檐冰箸长新寒,薄日欺云到屋山。

见晛半消梅额粉,因风犹染鬓毛斑。

书生闭户眠仍稳,游子扁舟兴欲还。

客里情怀逢岁晚,曲生邀我一开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冬雪呈太守张嵇仲(其二)

控鹤缘云上广寒,四看明玉镂群山。

铺檐漠漠鱼鳞合,入垄离离虎脊斑。

整驭炎官方退听,将妃白帝肯言还。

丰年预作田家喜,不独三钟慰病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冬雪呈太守张嵇仲(其一)

夜气凝空作暮寒,平明积雪欲藏山。

定知连腊连三白,已喜先春见一斑。

神力巧将人意改,物华阴逐岁功还。

忧民太守铃斋暇,想对壶觞正解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汴过淮有作

十年犹愧饱侏儒,却到淮山识旧途。

一棹轻于堂上芥,此身闲似水中凫。

受风帆影随南北,弄日云容自有无。

不用乘桴泛沧海,半生全欲老江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