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五用前韵(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首句“掩抑鱼轩赋载驱”,以“鱼轩”比喻华丽的车驾,通过“掩抑”和“载驱”的对比,暗示了繁华与压抑并存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复杂的情感基调。
“吞声在野鹆跦跦”一句,以“鹆跦跦”(即鹧鸪鸟)的啼鸣象征内心的悲痛,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哀愁。
“扈行尚纵花门贼,入衙难徵竹使符”两句,通过“扈行”与“花门贼”的对照,以及“入衙”与“竹使符”的矛盾,揭示了权力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混乱。
“旧梦百年仍锁港,残山半壁欲迁都”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最后,“最怜黄鹤楼中客,西望长安泪眼枯”一句,以黄鹤楼作为象征,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黄鹤楼的典故与长安的意向,共同构成了对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深刻反思。诗人以“泪眼枯”表达出对无法实现理想、无法改变现状的深深绝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社会、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感知和对人生苦痛的深切体悟,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