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现代初年的郑孝胥所作,题为《答沈子培》。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心境的感慨。"委靡谋何济"揭示了诗人对于当前形势的无奈和无力改变的困境;"优游意自哀"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与迷茫。
"津梁愁作佛"一句,以渡口的桥梁比喻国家的支撑,暗示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担忧,自己仿佛成了无所作为的佛;"党锢怕成魁"暗指政治迫害的恐惧,担心自己会成为被孤立的领袖。
"海覆虚琴操"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如大海倾覆般的危局让诗人感到自己的才华如同空弹的琴曲,无法施展;"池枯待劫灰"则描绘了一幅池塘干涸、等待毁灭的画面,预示着社会的衰败。
最后两句"不应子沈子,图霸尚怜才",诗人以"子沈子"自比,表达了对沈子培的回应,意思是说,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仍然期待像沈子培这样的有识之士能够崛起,力挽狂澜,图谋霸业时也能怜惜并重用人才。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郑孝胥在乱世中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