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隐者图

神仙不可学,浅俗如醯鸡。

逍遥二三叟,乃独秦遗黎。

避地思远适,名山得幽栖。

深岩紫芝秀,归路桃花迷。

稍远人世隔,遂忘陵谷移。

至今山中人,往往犹见之。

吾闻秦皇帝,甚慕真人为。

驾石窥蓬莱,载车象云蜺。

沙丘往不返,四海忽若遗。

安知全真子,近在西山垂。

一千二百年,修身未尝衰。

古称山泽臞,非复万乘期。

观君此图意,有以和天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卷,通过隐者与神仙的对比,展现了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神仙不可学,浅俗如醯鸡”一句,将世俗的浅薄与神仙的高洁进行对比,强调了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特价值。接着,“逍遥二三叟,乃独秦遗黎”,描绘了三位老者在山林间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秦朝的遗民,隐居于自然之中,远离尘世的纷扰。

“避地思远适,名山得幽栖”表达了隐者为了心灵的安宁而选择远离尘世,栖身于名山大川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深岩紫芝秀,归路桃花迷”则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神秘。这些景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隐者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稍远人世隔,遂忘陵谷移”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隐者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弱,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变迁,体现了隐逸生活与世隔绝的特点。最后,“至今山中人,往往犹见之”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状态的持续与传承,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对后人的影响。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通过“驾石窥蓬莱,载车象云蜺”描绘了秦始皇幻想中的仙境之旅,最终却未能实现,象征着人类对于永恒生命的追求终将落空。这与前文隐者追求的精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隐逸生活的内在价值。

“安知全真子,近在西山垂”表达了对真正追求精神自由者的敬仰,指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不为外人所知。最后,“古称山泽臞,非复万乘期”强调了隐逸生活的朴素与真实,与权力和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凸显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寓言的手法,深刻探讨了隐逸生活的意义,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对立与和谐共存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思考。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送上元张孟侯著作

避世金马门,歇直承明庐。

月赢一囊粟,调笑驺侏儒。

忽忆东南行,秋风熟鲈鱼。

闻君已先我,扁舟向江湖。

铜章垂腰问,赐履双飞凫。

千室岂不忧,弦歌自为娱。

古称有人民,无事专读书。

自顾都城游,刺促辕间驹。

六朝若流川,览古半有无。

山中折瑶华,千里怀离居。

形式: 古风

小隐吟

世道丧纯粹,徼名掠其美。

悲哉山林客,过半朝市死。

夸诞一相习,浇浮益纷起。

古风日飘泊,末路空颓靡。

尧舜安得逢,巢由亦已矣。

我歌竟谁和,惆怅同心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招隐

鳣鲟不容池,鸿鹄常畏网。

全真贵远到,先觉每独往。

绮皓遗泰忧,季鹰乐吴壤。

知几效来世,前识妙难赏。

勿谓鸟兽群,高山适予仰。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反招隐

伊尹乐尧舜,伯夷傲姬周。

颜生一箪瓢,陋巷亦自休。

岂不困寂寞,时俗非所谋。

脱身洒泥滓,缅与前人游。

嗟哉波上凫,徒为信沈浮。

鸿鹄假长风,不能占渠沟。

晞羽扶桑阿,刷翼沧海流。

世途既超邈,矰缴何足愁。

所以狂接舆,肆歌悟东丘。

触时怀慷慨,视世悲蜉蝣。

哲人有先觉,达者无近忧。

绮皓吾所师,绪言起长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