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守壶山诗

松根系马望巑岏,乘兴攀跻不作难。

日出渐看林雾散,潮来先觉海风寒。

遥连钓石多红树,半出僧垣尽绿竿。

不见双旌来视稼,忆君对酒岂能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马儿停在松根边,望着峻峭的山峰,我兴致勃勃地攀登并不觉得困难。
随着太阳升起,树林中的雾气逐渐消散,潮水带来时,我能先感受到海风的凉意。
远处的钓鱼石旁长满了红树,一半露出寺庙墙头的竹竿都是绿色的。
没有看到你带着官旗来视察农事,想起与你对酒共饮的日子,怎能感到快乐。

注释

马:指代骑马的人。
巑岏:形容山势峻峭、险峻。
乘兴:兴致勃勃。
攀跻:攀登。
日出:太阳升起。
林雾:树林中的雾气。
海风寒:海风吹来的凉意。
钓石:钓鱼的地方。
红树:红色的树木,可能是枫树等。
僧垣:寺庙的围墙。
绿竿:绿色的竹竿。
双旌:官员出行时的仪仗,这里指代官员。
视稼:视察农田。
岂能欢:怎能感到快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山中游历的景象和心境。开头两句"松根系马望巑岏,乘兴攀跻不作难"表明诗人将马拴于松树之下,仰望连绵的山峰,并且充满激情地攀登这些崎岖峻险之处,对他来说并非难事。这透露出诗人的勇气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接下来的"日出渐看林雾散,潮来先觉海风寒"则是描述诗人在山中见证了日出的壮丽以及随着太阳升起山林间的雾气逐渐散去,以及在感受到潮水来临之前就已经预感到那带来的海风之冷。这些细腻的观察展示了诗人的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

紧接着是"遥连钓石多红树,半出僧垣尽绿竿",这里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色,其中有远处的钩石和许多红色的树木,以及僧人居住的简陋屋宇周围长满了绿色的竹子。这两句增强了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给读者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山村画面。

最后两句"不见双旌来视稼,忆君对酒岂能欢"则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诗人没有看到预期中朋友的旗帜来访,而是在饮酒时思念他人,这份思念让诗人的心情变得难以愉快。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通过对山野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远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魂寄托的同时,也不忘人间的情谊。

收录诗词(673)

刘子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字:彦冲
  • 号:屏山
  • 籍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
  • 生卒年:huī)(1101~1147

相关古诗词

次韵张守梅诗

破雪梅初动,南枝更北枝。

傍墙应折尽,背日较开迟。

晓角惊残梦,春愁占两眉。

狂风将落蕊,故入画楼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张守梅诗

草棘萧萧野岸隈,暗香消息已传梅。

雪欺篱落遥难认,暖入枝条并欲开。

愁向天涯今度见,老随春色暗中来。

似闻诗社多何逊,盍试招邀共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张守酴醾二首(其二)

退食黄堂喜自公,不妨幽兴嘱芳丛。

双旌不出閒春昼,大笔微吟缀祖风。

老矣交朋今日少,飘然游宦异乡同。

杖藜约我过南浦,贤圣时时为一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张守酴醾二首(其一)

荣华休羡黑头公,且对芳辰赏丽丛。

十万青条寒挂雨,三千粉面笑临风。

莫将拟雪才情赋,盍与观梅兴味同。

只恐春归有遗恨,典刑犹在浊醪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