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渡口守潮

停挠蜀山头,梦入蜀冈尾。

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

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

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

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

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蜀山渡口的感慨与思考。开篇“停桡蜀山头,梦入蜀冈尾”,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站在蜀山之巅,仿佛进入了梦境般穿越到蜀冈的尽头,营造了一种超脱现实、心灵遨游的意境。

接着,“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两句,点明了诗人行旅的起始地,从浙东至淮东,暗示了长途跋涉的艰辛与旅程的开始。随后,“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遥远与艰难,将读者带入了古代蜀道的险峻与壮美之中。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引用了古蜀国的传说,蚕丛和鱼凫是古代蜀国的两位君主,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隔绝的感慨。“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探讨了人与自然、不同地域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隔阂与不通,引人深思。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指出了一些地方名号的由来可能并无实质依据,充满了对命名与实际不符现象的讽刺。最后,“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表达了对蜀道艰难的感叹,并提出了一种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在蜀山中静卧,欣赏江霞的绮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蜀山渡口的描绘,以及对蜀道、历史、命名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富有哲思。

收录诗词(798)

全祖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学者称谢山先生。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字:绍衣
  • 号:谢山
  •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 生卒年:1705-1755

相关古诗词

九灵山房

吾怀九灵翁,大节如孤鸾。

浮海未得遂,辗转九洞天。

如何变姓名,尚为弋者弹。

高皇不能屈,馀生终自残。

未闻翘车士,乃以牢狱填。

诸公不强谏,史册足长叹。

黄竹夜泪落,白龙亦神寒。

至今永乐寺,悽怅云林烟。

嵯峨君臣义,不以夷夏迁。

高皇提日月,赤手洗幽燕。

九灵所遭遇,尚与余蔡悬。

疑或可无死,巽辞得生还。

不见东维子,平定巾栾栾。

暂下读书台,卒返三泖间。

重渊见李黼,完节要无愆。

而士各有志,不忘丧其元。

高皇亦色动,晨星黯长干。

㴞㴞江河下,大节良所难。

为我寓公重,山房永勿谖。

形式: 古风

返棹慈湖先生墓下守潮

晨起望早潮,茫茫雾如海。

黑云遍芦中,朝爽失真宰。

四明北诸峰,翠碣擅晴霭。

胡忽眩我睛,三叹生感慨。

谁谓平旦气,定足见精采。

长夜亦梏亡,畴为洗荒秽。

伫需旭日光,祛兹周遭累。

灵台顿瞿然,石窗共潇洒。

形式: 古风

姚江以诗招严子陵魂

先生降生处,岩壑良峥嵘。

一朝桐庐去,老死应客星。

化安瀑泉好,神茭和仙菁。

纵或不思蜀,福地宁忘情。

我思筑双台,东西招精英。

魂盍归乎来,一曲江峰青。

形式: 古风

意林问予甬上膏蟹入暮春何以遽殒戏答

膏蟹之夙世,殆是汉侏儒。

年年上巳后,鼓胀毙海隅。

但得以饱死,臣朔所不如。

谢山先生长清臞,力与臣朔足并驱。

近来更失太官粟,又复耻曳诸侯裾。

抚兹蟹一笑,何恃济饥躯。

祗应学蜑户,酱汝为冬储。

封以谢山云,日下酒一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