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福山

青山如釜覆江皋,甚欲持竿坐钓鳌。

扬子波声东注远,狼峰云气北来高。

天妃旌节还清庙,海客帆樯拥莫涛。

想见岳王飞度日,冯夷击鼓送旗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青山像大锅倒扣在江边的岸上,我非常想手持钓竿坐在那里钓鱼。
扬子江的波涛声向东流去,遥远而深沉,狼峰的云雾从北方升起,显得高耸。
天妃(妈祖)的旗帜回归清净的庙宇,海上的船只在莫愁湖(长江口附近)聚集。
想象中,岳飞将军乘风飞渡的日子,水神冯夷击鼓,为他送行,旗幡飘扬。

注释

釜:古代的一种炊具,圆形大锅。
皋:水边的高地。
持竿:拿着钓鱼竿。
钓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或巨鳖,此处比喻大鱼。
扬子波声:指扬子江的波涛声。
旌节: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象征权力。
清庙:指祭祀神灵的清净庙宇。
冯夷: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击鼓:象征性的动作,表示送行或庆祝。
旗旄:旗帜和仪仗,代指岳飞的军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景,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热爱。

"青山如釜覆江皋,甚欲持竿坐钓鳌。" 这两句通过比喻,将青山形象地描绘为一口巨大的釜,覆盖着江边的高岸。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拿起鱼竿,在那里静坐垂钓,捕捉那些潜藏在水中的大鳌。

"扬子波声东注远,狼峰云气北来高。"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江山景色。扬子江的波涛声势浩大,一直向东方延伸而去;同时,狼峰上的云气飘逸,自北而来,升腾至高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南北两地不同的自然风貌。

"天妃旌节还清庙,海客帆樯拥莫涛。" 这两句中,“天妃”指的是海上的守护神灵,其旌节(即旗帜)在清净的庙宇间飘扬;而“海客”则是远行于大海之上的人,他们的帆樯(船帆和桅杆)被莫涛(茫茫无尽的大雾或波涛)所围绕。这两句描绘了海上的一种神秘而又壮观的景象。

"想见岳王飞度日,冯夷击鼓送旗旄。" 最后两句诗则充满了想象与历史的回响。诗人表达了想要目睹到传说中岳王(即岳飞)跨越时空,穿梭于日月之间的壮丽景象;同时,冯夷击鼓送旗旄,则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一种描绘,旗帜在风中飘扬,气势磅礴。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既有山水美景,又有历史神话交织的广阔世界。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丑奴儿/采桑子(其三)

夜来子后披衣坐,心定神清。见个真人。

脸似胭脂体似银。炉中火焰炎炎起,紫气腾腾。

一粒丹成。管取飞升上帝京。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其二)

因师传说朝元理,昼夜功勤。炼煅成真。

偷得阴阳共半斤。壶中天地何曾夜,四季长春。

洞里光阴。交我如何与世论。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其一)

河车怎敢停留住,搬入泥丸。水火烹煎。

一粒丹砂炼汞铅。金丹大药人人有,只要心坚。

休说闲言。不走阳精便是仙。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

真人本是凡人做,悟者何难。名利如山。

隔断神仙路往还。谢师指教生死限,长在心间。

长在心间。十二时中不暂闲。

形式: 词牌: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