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首句“荒山野水绕柴门”,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片远离尘嚣、自然与人迹交织的景象,柴门作为进入这处荒地的唯一入口,显得格外孤独和寂寞。接着,“镂槛文欃不复存”一句,通过描述曾经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栏杆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场景,暗示了这里曾有的繁华与辉煌,以及岁月无情的变迁。
“减却二分明月色”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明月与现在的月色进行比较,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今日景象的感慨。这里的“二分明月”可能是指扬州城内著名的二分明月楼,其月色之美曾是扬州的一大特色,如今月色减却,意味着扬州的繁华不再,给人以深深的失落感。
最后一句“司勋重到也销魂”,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司勋,即负责记录功勋的官员。即使这位官员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也感到心神俱疲,难以承受这份历史的沉重与个人情感的纠葛。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扬州往日荣光的追忆,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荒山野水、旧时栏杆、月色变化和司勋重游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古城变迁的深切感受,以及对过往繁华与现今落寞之间巨大反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