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楚翁访考亭旧居著闽山集为题其后

有客传吟藁,知渠来自闽。

四书犹在鲁,六籍不忧秦。

太史经邹峄,离骚感楚臣。

谁知梦奠日,曾忆后庚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有人传递着吟诵的稿子,我知道他来自福建。
儒家经典《四书》仍然在鲁地流传,古老的文献《六籍》不用担心秦朝焚书的厄运。
太史公曾经游历过邹峄山,屈原的《离骚》触动了楚国的忠臣们。
谁知道在那个追思先人的日子,他曾想起遥远的庚申年。

注释

藁:稿子。
闽:福建。
四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鲁:鲁地,指山东地区,孔子故里。
六籍:古代典籍,泛指儒家经典。
秦:秦朝。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史事。
邹峄:古地名,在今山东邹县。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古代楚辞的一种。
梦奠:对亡者的追思和祭奠。
庚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具体年份未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廷鸾的作品,名为《闽山集·访考亭旧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经历的感慨。

“有客传吟藁,知渠来自闽。”这里,“有客”指的是来访的朋友或游子,他们带来了外地的消息,使得诗人得知故人或友人从福建(闽)来到此地。藁,古代书信的统称,这里可能指代诗人的作品。

“四书犹在鲁,六籍不忧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敬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至今仍然流传于鲁地(孔子的故乡),显示出儒学的深远影响。而六籍,泛指古代六艺之书,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它们在秦朝时期虽然被焚烧,但文化精髓并未消亡。

“太史经邹峄,离骚感楚臣。”这里提及了太史公(即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其中有邹阳和峄阳的故事,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记忆。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感楚臣则是指屈原被流放后所写下的一系列哀伤之作。

“谁知梦奠日,曾忆后庚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回忆。梦奠日可能暗示着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而曾忆后庚申则是指诗人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后庚申,可能是指某个年份)有所思念和回顾。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怀,同时也透露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是一篇融合了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231)

马廷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龙山韵(其二)

窗间莫问唤祁嘉,望断宗周黍稷华。

斗帐高眠聊避客,深衣暂到漫为家。

我怀荒草同元亮,君悼空弦谢伯牙。

老矣悲欢总无奈,仙书频读览荒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答赵心游与梭

亦有猗那颂,从谁说象贤。

振振麟趾族,煜煜锦袍仙。

礼乐三雍对,神明百世传。

王孙何处隐,芳草自连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谢毛子文见寿

编排老朽我为魁,绿鬓朱颜可得回。

周雅辍吟悲顾复,楚骚长叹诵恢台。

鸿飞灭没孤身在,燕逐炎凉几客来。

苜宿黎祁汤饼供,一浇眊氉强持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德寿宫古松太上爱之尝持御香酾酒祠土神以祈屏蟊贼云时绍兴壬午思陵馘亮之岁也于今百二十年矣仆生六十年后而十月八日又思陵上仙之晨感而有赋(其二)

南来天马总辛勤,内禅经今历再壬。

复汉赤符还旧宇,法尧黄屋本非心。

思成门外衣冠尽,德寿宫前茨棘深。

叹息馀生孤露甚,匪莪彼黍涕淋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