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仁趾(其二)

先民摅奇抱,往往托讴吟。

精华寓糟粕,万古传其心。

婉转诵微言,感我一何深。

岂非发至性,喧以金石音。

余始学吟哦,拳拳遂至今。

变化虽殊端,轨范夙所钦。

非曰乏绮丽,与世相浮沈。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名为《答金仁趾(其二)》。诗中探讨了古代文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传统,以及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永恒价值。

首句“先民摅奇抱,往往托讴吟”,描绘了古代文人将奇特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中的景象,表达了他们通过诗歌抒发内心世界的情怀。接着,“精华寓糟粕,万古传其心”两句,揭示了诗歌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正是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传递了作者的心声与思想,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婉转诵微言,感我一何深”则强调了诗歌中蕴含的细微而深刻的言语,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深的共鸣。诗人认为,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岂非发至性,喧以金石音”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本质,即它源自于作者最真挚的情感,通过富有力度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同金石之声,响彻云霄,震撼人心。

最后,“余始学吟哦,拳拳遂至今。变化虽殊端,轨范夙所钦。非曰乏绮丽,与世相浮沈”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与理解。他从初学时的虔诚,到如今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尊重,认识到诗歌的变化多样,但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诗人并不认为诗歌必须追求华丽辞藻,而是要与时代相适应,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诗歌创作与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

收录诗词(1263)

戴亨(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金仁趾(其三)

咸池久不考,经首遂已沈。

瓴甋竞新响,比户方追寻。

岂不悦众耳,听之伤我心。

大乐溯隆古,高唱驱浮淫。

春雷震大地,万汇出幽阴。

方圆岂能周,所遇成商参。

异道而求安,深非我素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答金仁趾(其四)

大物须大勇,力用方不穷。

苟以径寸莛,叩彼万石钟。

所持既微弱,发响安能洪。

良农无水旱,频年不辍耕。

播植或鲁莽,仍复无秋成。

尔我慕前修,收穫希丰赢。

操狭而望奢,亦防稂莠生。

形式: 古风

乙亥二月望前二日观察卢同年雅雨招同牛真谷沈沃田江松泉游真州潘园

一室閟官署,偪侧忘寒温。

东风洒然至,俄见庭草新。

万类欣向荣,生意陶洪钧。

孤吟寄遥想,畅观大块春。

驰情整巾屐,欲出还逡巡。

观察驻旌节,惠然存故人。

折简治丰膳,邀我游潘园。

杂花烂丘壑,修竹森琅玕。

登楼豁远眸,遥见江南山。

山色带长江,烟水罗青天。

飘忽悦高鸟,胸臆超云峦。

主宾况名辈,歌咏凌谪仙。

直令造化机,蓊勃摅毫端。

兹游洵足乐,俾我情屡迁。

还期理舟楫,一泛西湖滨。

归来握诗卷,重访平山巅。

形式: 古风

雨后读吴好山诗刻

晓风散微凉,阶前昨夜雨。

浅草新绿滋,佳禽隔窗语。

独坐闻皋兰,幽香度远渚。

展读好山诗,萧然涤尘虑。

仰首见孤鸿,遥向前峰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