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吴竹亭访珍珠泉

笱舆背秋城,晴岚献苍媚。

镇日斋树颠,即是此山翠。

一泓在山麓,澄莹沁幽思。

仰出泉之常,跳珠独灵异。

岂其鲛室藏,或者龙女戏。

瑟汨迸有声,匀圆泄无次。

旁或顿足呼,漶出更多致。

日光耀熣灿,烟气荡幽閟。

涓涓嫩玉声,一道写芳腻。

有客顾我吁,此泉蹇遭值。

品不登图经,名不出方志。

筇展罕寻探,亭台少位置。

村童裸来浴,牛羊饮成队。

置此荒僻区,乃真憾心事。

我言良不然,此或得泉意。

高名每难副,多汲岂非累。

且与试竹炉,松风起遥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吴竹亭一同探访珍珠泉的场景,通过对泉水清澈、灵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晴岚献苍媚”、“一泓在山麓,澄莹沁幽思”,生动地刻画了泉水的静谧与清澈,以及它对人心灵的洗涤作用。

“岂其鲛室藏,或者龙女戏”一句,将泉水比作鲛人的居所,或是龙女的游戏之地,充满了神秘与浪漫色彩。接着,“瑟汨迸有声,匀圆泄无次”则描绘了泉水流淌时的节奏感,仿佛是珠玉跳跃的声音,既具韵律美又富有动态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而探讨了泉水的价值与地位,指出其虽未被广泛记载于图经方志之中,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实际的用途,如供村民沐浴、牛羊饮水等。然而,作者也表达了对泉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的遗憾,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此或得泉意”,即真正理解泉水之美的方式或许在于亲身体验与感受。

最后,“且与试竹炉,松风起遥吹”一句,以煮茶、听松风为喻,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受,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邵家坟写望

登山畏曛黑,山半谁家坟。

聊复倚枯木,怅眺延斜曛。

华表卧草閒,辟邪绣苔纹。

不知何公卿,料已无子孙。

俛视极千里,大野连秋旻。

秋阴匝地来,浩浩风沙昏。

残绿扫未尽,惨澹霾浮云。

寿阳瓦一垤,淮水围长闉。

美哉江河间,有此形势存。

孙曹始作俑,战守何纷纷。

天心倦离合,地力疲吐吞。

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颇闻守土责,宜备淮涡神。

浸城献三版,徙宅空千村。

频年苦蝗旱,此患匪所云。

但见途路旁,野哭多流民。

造物本无外,谁与排九阍。

长歌不能尽,恐扰泉间魂。

行行复延伫,天半松涛奔。

形式: 古风

秋色

丛丛紫翠作秋英,雨过闲阶洗倍明。

若比春花争得似,不输秾艳祇输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廉颇冢

昔年流涕史迁文,杯土今来吊夕曛。

复用赵人愁不免,一为楚将竟何勋。

英雄论定三遗矢,市道交成再将军。

终古人情祇如此,试将杯酒与浇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架头颇多故人枉书未报作此寄意

强半书来有泪痕,不将一语到寒温。

久迟作答非忘报,祇恐开缄亦断魂。

寄意愧无青玉案,封函懒置绿珠盆。

故人若问秋消息,落叶萧萧自掩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