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名为《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一)》。诗中以“吾生本是疏狂客”开篇,描绘了一个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游子形象。接着,“几回落魄长安陌”一句,点明了这位游子曾经在繁华的长安城中落魄过,暗示了他可能有过追求功名的经历,但最终未能如愿。
“弃置应惭骨相屯,壮年自失干时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他认为自己的骨相不佳,错过了施展抱负的最佳时机,壮年时期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和对命运的哀叹,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日驱羸马口微吟,仰天大笑乾坤窄”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每日驱赶着瘦弱的马匹,口中低吟,似乎在寻求心灵的慰藉。然而,当他仰望天空,却感叹天地之狭小,无法容纳他的雄心壮志,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理想的执着。
最后,“呜呼一歌兮歌慷慨,燕山六月飞严霜”两句,以强烈的感情收尾。诗人通过慷慨激昂的歌声,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和对未来的憧憬。即便是在炎热的六月,燕山之上也仿佛飘起了严霜,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寒冷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使面对困难,也不会放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不满,更有对未来梦想的坚持,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