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奉谕改于八月廿四日回銮感赋》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切忧虑与感慨。诗中以“翘首齐瞻辇路尘”开篇,描绘了人们翘首期盼皇帝銮驾归来的情景,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敬仰。然而,“又迟銮驾阻时巡”一句转折,暗示了銮驾迟迟未能归来的现实,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情绪。
接着,“翠华望遍今天下,玉玺犹持一妇人”两句,通过对比天下的广阔与权力的集中,揭示了国家治理中的问题。翠华,古代帝王出行时所乘之车的装饰,这里象征着皇权;玉玺,则是象征最高权力的印信。这两句表达了对权力被非正统人物掌握的不满和担忧。
“万里河难塞瓠子,九霄星未转钩陈”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国家的困境。瓠子,黄河的一段,此处比喻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九霄星,指天空中的星辰,象征国家的稳定与秩序;钩陈,星宿名,此处借指朝廷的权力结构。这两句表达了对国家治理不力、危机四伏的忧虑。
最后,“三公一国狐裘赋,谁是安危社稷臣?”以“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的职责与狐裘赋(一种描述官员奢华生活的文学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在国家面临安危之际,真正能担当起责任、维护国家稳定的贤臣何在。这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当政者无能为力、国家前途堪忧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忧虑,以及对贤能之士的呼唤,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