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歌行

得意良独难。大带如河,高弁如山。

功名侮予,心不遑安。遥望故乡,郁郁漫漫。

忧来自中,不逊于颜。鄙士患得失,达士多所宜。

智不斗时。我斯荡荡,天下熙熙。

俛拾仰取,日竞刀锥。逝将掉臂,弃而违之。

东蹈沧海,宁居九夷。

崄巇可为,念为偃息,乃在草莱。

蹲而踰垣,嗒焉凿坯。流俗落落,岂无友生。

门一以杜,其可复开。

蜉蝣之裳,视此末荣,宠辱者惊。

寓言愤世,混迹躬耕。贫贱肆志,惰傲相成。

徘徊千古,载浊载清。饮酒而已,谁知其它。

即有三公,相去几何。百年如寄,孰少孰多。

胡朝谋夕,自贻蹉跎。屹彼在位,经营四方。

天道病愚,人道趋彊。退而为乐,辽辽未央。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满歌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功名、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得意良独难”,表达了诗人对功成名就的不易与孤独感。接着,“大带如河,高弁如山”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功名的宏大与沉重,暗示了追求功名的艰辛与压力。“功名侮予,心不遑安”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无奈与不安。

“遥望故乡,郁郁漫漫”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远方的迷茫,体现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渴望。“忧来自中,不逊于颜”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鄙士患得失,达士多所宜”对比了不同人的处世态度,强调了诗人对自身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智不斗时。我斯荡荡,天下熙熙”表达了诗人对时机与智慧的思考,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俛拾仰取,日竞刀锥”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努力与竞争,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逝将掉臂,弃而违之”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放弃与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东蹈沧海,宁居九夷”展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崄巇可为,念为偃息,乃在草莱”则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蹲而踰垣,嗒焉凿坯”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与自我反省,“流俗落落,岂无友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门一以杜,其可复开”体现了诗人对封闭与开放的态度转变。

“蜉蝣之裳,视此末荣,宠辱者惊”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世态炎凉的感慨,“寓言愤世,混迹躬耕”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贫贱肆志,惰傲相成”描绘了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徘徊千古,载浊载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饮酒而已,谁知其它”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对复杂世界的疏离。

最后,“即有三公,相去几何”表达了诗人对权力与地位的淡然,“百年如寄,孰少孰多”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时间流逝的感慨,“胡朝谋夕,自贻蹉跎”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屹彼在位,经营四方”描绘了诗人对权力者的观察与反思,“天道病愚,人道趋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与社会趋势的理解,“退而为乐,辽辽未央”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通过对个人经历、社会现象、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由、友情、生活态度的追求与反思。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企喻歌(其一)

男儿自言彊,出门思故乡。

陇水流离下,泪落铁裲裆。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企喻歌(其二)

放马大泽中,马饱勿复驱。

宁断壮士肉,不断骏马刍。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企喻歌(其三)

鹞子下狡兔,不顾黄雀群。

男儿饱百战,少年笑杀人。

形式: 乐府曲辞

企喻歌(其四)

男儿重意气,结伴不须钱。

谁能无兄弟,千里不相怜。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