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喻歌(其三)

鹞子下狡兔,不顾黄雀群。

男儿饱百战,少年笑杀人。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企喻歌(其三)》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勇者与智者的不同形象,以及对勇敢与智慧的深刻思考。

首句“鹞子下狡兔,不顾黄雀群”,以鹞子捕食狡兔,不理会周围黄雀的场景为引,隐喻了勇者在追求目标时的决绝与专注,不被旁人或环境所干扰。鹞子象征着勇猛无畏,而狡兔则代表了需要克服的目标或挑战。黄雀群则暗示了周围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诱惑,但勇者对此视而不见,全神贯注于目标。

接下来,“男儿饱百战,少年笑杀人”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勇者的形象。这里的“男儿”不仅指男性,更象征着勇敢、坚韧和经历无数战斗的英雄。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因此对生死有着超然的态度,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能保持笑容,展现出一种超脱生死的豪情。这不仅是对勇者精神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鹞子、黄雀、男儿和少年等形象,构建了一个勇者与智者并存的世界,强调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气与智慧同样重要。勇者敢于直面危险,智者则能洞察局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生的精彩篇章。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企喻歌(其四)

男儿重意气,结伴不须钱。

谁能无兄弟,千里不相怜。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琅琊王歌(其一)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系马临大道,值女行采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琅琊王歌(其二)

炎天五六月,挈枕逐阴凉。

絺服不掩体,唤女汲寒浆。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琅琊王歌(其三)

初寒八九月,银烛照高堂。

端然坐不睡,看女织流黄。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