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带佩吴钩

带剑谁家子,春朝紫陌游。

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

綵缕回文出,雄芒练影浮。

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

的皪宜骢马,斓斑映绮裘。

应须待报国,一刎月支头。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佩戴宝剑的英俊少年,春日清晨漫步在繁华街头。
剑鞘周边如霞光聚集成锦绣,悬挂之处恰似月牙伴随弯钩。
华丽的丝线交织成回文图案,剑身锋芒犹如白练倒映水中浮动。
剑叶与花朵相依更显娇艳,秋霜落在剑刃上增添寒秋气息。
璀璨的剑光与骏马皮毛相得益彰,斑斓的剑纹映衬着华美的丝绸外衣。
此剑定当等待主人为国效力,一旦挥舞,必能斩断敌首,如砍月支之敌。

注释

带剑:佩戴宝剑。
谁家子:英俊少年。
春朝:春日清晨。
紫陌:繁华街头。
结边:剑鞘周边。
霞聚锦:如霞光聚集成锦绣。
悬处:悬挂之处。
月随钩:恰似月牙伴随弯钩。
綵缕:华丽的丝线。
回文:回文图案(文字可顺读、逆读皆成文)。
出:交织成。
雄芒:剑身锋芒。
练影:犹如白练。
浮:倒映水中浮动。
叶:剑叶(形容剑身形态)。
花里艳:与花朵相依更显娇艳。
霜:秋霜。
向:落在。
锷:剑刃。
中秋:增添寒秋气息。
的皪:璀璨的剑光。
宜:与……相得益彰。
骢马:骏马。
斓斑:斑斓的剑纹。
映:映衬。
绮裘:华美的丝绸外衣。
应须:定当。
待:等待。
报国:为国效力。
一刎:一旦挥舞,必能斩断。
月支头:敌首,如砍月支之敌(月支泛指古代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剑客春日游历的英姿飒爽与豪放情怀。诗人通过对锦带、吴钩等象征性物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卓尔不群和英雄气概。

“带剑谁家子,春朝紫陌游。”开篇即以带剑之人在春日的紫色小路上行走,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紫陌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主人公高贵的身份和非凡的品格。

“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这里的“结边”指的是剑带或服饰上的装饰,“霞聚锦”则形容其华丽如同云霞汇聚的锦缎,而“悬处月随钩”则描绘了剑挂于腰间,月光照耀下剑钩随之摇曳,这些细节丰富了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映射出其内心的高洁与明朗。

“綵缕回文出,雄芒练影浮。”诗人用“綵缕”形容锦带上的花纹,“回文”则指图案之美,剑拔出鞘时光彩夺目。接着“雄芒”描绘了剑的坚利与锐利,而“练影浮”则通过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剑锋在月光下的明暗变化。

“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融入人物描写之中,“叶依花里艳”形容主人公的装束与周遭环境的和谐,“霜向锷中秋”则是对剑的冰冷感受和秋夜的寂静氛围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的皪宜骢马,斓斑映绮裘。”诗人接着描写主人公骑乘骏马,其装饰华美,映照着锦绣般的衣物,这些都是对主人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最后,“应须待报国,一刎月支头。”这里透露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忠诚与使命感。他似乎在等待时机,准备为国家效力,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诗句中“一刎月支头”则是对他英勇就义精神的一种隐喻。

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外表和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一个英俊、豪迈且充满使命感的剑客形象。诗中的意境交织,情感丰富,是一首集美学与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之作。

收录诗词(2)

张友正(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葬后见形诗

独卧经秋堕鬓蝉,白杨风起不成眠。

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谢李若冲

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随金简出幽冥。

蒙师荐拔恩非浅,领得生神九过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诮喜鹊

畴昔鸳鸯侣,朱门贺客多。

如今无此事,好去莫相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歌]韵

拾得韦氏花钿以诗寄赠

今朝妆阁前,拾得旧花钿。

粉污痕犹在,尘侵色尚鲜。

曾经纤手里,拈向翠眉边。

能助千金笑,如何忍弃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