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幽蹊入林深,仙花满高树。
笑谢沧洲人,来去桃源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景象。"幽蹊入林深",诗人以小径深入茂密的树林,暗示了环境的僻静与自然之美。"仙花满高树"进一步渲染了仙境般的氛围,高高的树上开满了如仙子般的花朵,增添了奇幻色彩。
"笑谢沧洲人"中的"笑谢"二字,流露出诗人对来访者轻松愉快的态度,仿佛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他对世俗之人保持着友好而不失超然的态度。最后,"来去桃源路"点出此地正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桃花蹊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态,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化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淡然态度。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露叶凝晓烟,霜枝老苔石。
夜半独行时,清凉满巾舄。
烟蔓日已长,露花日已滋。
为问东陵子,何似青门时。
池净秋气寒,黄花日朝露。
卷幔待情人,幽香满林路。
林虚孤鸟白,花落乳泉香。
寂寂垂萝下,图书共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