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可堂印谱

昔闻昌黎言,为文须识字。

俗书动讹谬,焉论古书契。

所以有心人,索古具深思。

观其变态中,绰可见根蒂。

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缪篆虽纵横,缔索极精邃。

铜斑玉血中,一线斯文系。

重不侔鼎钟,功祇记姓氏。

人各自为佩,识字聊一二。

奈何俗儒舛,此道亦捐弃。

私心自增损,屈体斗纤媚。

谁欤出攻苦,相与究疑义。

迩逢吾可堂,于此见三昧。

作之不甚惜,求者鲜不畀。

欲令一笔讹,千金不回视。

褒然成一编,仓斯吐光气。

波磔必老苍,惨淡出平易。

每于半黍间,欲作千丈势。

榇其用心处,实欲功斯世。

吁嗟俗眼多,曲说中肝肺。

落落趋风尘,何人辨能事。

西兵方凯旋,羽书走星骑。

将军要勒铭,军中孰书记。

此事非君谁,道远莫能致。

三叹聊赠言,藏锋待时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题可堂印谱》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可堂印谱”的品鉴,表达了对古代文字、书法艺术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引用韩愈“为文须识字”之言,强调了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指出由于俗书的误写,古书契的真谛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因此需要有心之人深入思考,探索古籍的奥秘。通过观察古印信的形态和篆刻技艺,诗人认为可以窥见古人的书写意图和精神世界。尽管缪篆(一种古篆书体)的线条纵横交错,但其背后的精深意义不容忽视。铜斑玉血中的一线文脉,象征着传统文化的连贯性和生命力。

诗人进一步指出,古人的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记载姓氏的工具。然而,在世俗的观念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被忽视和误解,甚至被一些浅薄的学者随意篡改和装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价值。诗人对此表示惋惜,并赞扬那些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古籍的人们,他们能够揭示文字背后的意义,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诗人提到在可堂的印谱中,可以看到这种深入研究和尊重传统的态度。他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并传播这样的文化瑰宝,即使在世俗眼光中可能显得与众不同。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感慨,以及对能够找到合适机会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

整首诗以对“可堂印谱”的鉴赏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字、书法艺术及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寿阳

花草何须怨楚宫,六朝残劫总成空。

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终古英灵走河胃,此间形势障江东。

我来祇访刘安宅,一片斜阳古庙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八公山

半壁淮南翠扑天,振衣绝顶势苍然。

忽惊鸡犬入云去,遂伺风禽来耳边。

儿辈偶然能破敌,才人何必定成仙。

登临去住终为客,日暮空歌招隐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潘寄湖照(其一)

荻花疏雨柳丝风,白板船掀箬叶篷。

活国活人双袖手,暂题诗在水云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潘寄湖照(其二)

料理烟霞遣簿书,斯人用意未全疏。

怜渠万顷无垠碧,不鼓巴琴起大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