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其二)

山袍不称下红尘,各是闲居岛外身。

两处烟霞门寂寂,一般苔藓石磷磷。

禅关悟后宁疑物,诗格玄来不傍人。

月照经行更谁见,露华松粉点衣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身着山袍不适合尘世繁华,我们各自闲居在海岛之外。
两地云雾缭绕,门庭寂静,石头上布满了同样的青苔,闪烁着粼粼光泽。
禅宗领悟之后何必再疑虑世物,诗的意境玄妙自成一家,不依傍他人。
月光下修行的足迹有谁看见,露水和松花粉点缀在我的衣襟上。

注释

山袍:指僧侣或隐士穿的简朴长袍。
红尘:泛指繁华的人世间。
闲居:清闲地居住,远离尘嚣。
岛外身:身处海岛之外,比喻远离世俗。
烟霞:云雾,常用来形容幽静美丽的自然景色。
门寂寂:门庭冷清,无人打扰。
一般:同样,相同。
苔藓: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此处增添幽静氛围。
石磷磷:形容石头上因覆盖苔藓等而闪现的光泽。
禅关:禅宗修行的关键或阶段。
悟后:领悟禅理之后。
宁疑物:何必再对事物有所疑惑。
诗格:诗歌的风格或境界。
玄来:玄妙之处自然显现。
不傍人:不依赖或模仿他人。
月照:月光照射。
经行: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边走边念经或冥想。
更谁见:还有谁会看见。
露华:露水,此处有清新、纯净之意。
松粉:松树上的粉状物质,与露水一起点缀衣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逸山林,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山袍不称下红尘"表明诗人披着粗糙的衣衫,不再关注俗世的繁华。"各是闲居岛外身"则强调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隐逸小岛上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两处烟霞门寂寂, 一般苔藓石磷磷"中的"两处"可能指诗人和岳麓禅师各自的居所。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其中"烟霞"象征着仙境般的氛围,而"门寂寂"则传达了一种幽深而安静的感觉。"一般苔藓石磷磷"形容岩石被苔藓覆盖,给人一种时间静止、自然沁润的印象。

"禅关悟后宁疑物,诗格玄来不傍人"表明在悟到了禅理之后,对于世间万物再无疑惑。而"诗格玄来不傍人"则说明诗人的诗歌风格超然脱俗,不随波逐流。

最后两句"月照经行更谁见,露华松粉点衣巾"是对夜晚独自漫步时的感受。"月照经行"描绘了在明亮的月光下独自散步的情景,而"更谁见"则表达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露华松粉点衣巾"则形容着晨露在松针上晶莹剔透,仿佛是松树为诗人点缀的精致衣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道林寓居

秋泉一片树千株,暮汲寒烧外有馀。

青嶂这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

风骚未肯忘雕琢,潇洒无妨更剃除。

即问沃州开士僻,爱禽怜骏意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塘上闲作

闲行闲坐藉莎烟,此兴堪思二古贤。

陶靖节居彭泽畔,贺知章在镜池边。

鸳鸯著对能飞绣,菡萏成群不语仙。

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感时

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

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终与狐狸为窟穴,谩师龟鹤养精神。

可怜颜子能消息,虚室坐忘心最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新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