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景象,通过对植物开花的描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第一句“春风先发苑中梅”指出春风最先唤醒的是草原中的梅花,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还强调了梅花作为早春象征的地位。
接着,“樱杏桃梨次第开”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其他果树逐一开放的景象,通过樱花、杏子、桃子和梨子的依序绽放,诗人塑造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画,展示了自然界的层次美。
第三句“荠菜榆荚深村里”转向更为隐蔽的乡村景象,荠菜和榆荚通常生长在不起眼的角落,这里的“深村里”则增加了一种幽静与远离尘世的感觉。
最后,“亦道春风为我来”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喜悦,以及一种与自然合一的感慨。这里的“我”不仅是诗人自身,也可以理解为所有期待着春天到来的生命,春风因此成了一种普遍的情感寄托。
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但却蕴含深厚的意境和情感,是白居易擅长的民间口语化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满池春水何人爱,唯我回看指似君。
直似挼蓝新汁色,与君南宅染罗裙。
欲随年少强游春,自觉风光不属身。
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枕低被暖身安稳,日照房门帐未开。
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