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其一一五)

无相无空无不空,拈槌竖拂警盲聋。

解道狗子无佛性,焉知全体与空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既无实体也无空无,举着木槌竖起拂尘唤醒盲哑之人。
能解说‘狗子’并无佛性,怎知万物本质都与空无相同。

注释

无相:指没有固定形态或实体的事物。
无空:不执着于任何空无的概念。
无不空:一切皆为空。
拈槌:拿起木槌,比喻启发。
竖拂:竖起拂尘,象征引导。
警盲聋:唤醒那些不明事理的人。
狗子:佛教中常用来表示凡夫俗子,无特殊佛性。
佛性:佛教中指人的本性中的佛性或觉悟。
全体:所有事物。
空同:空无一物,与佛教的空性观念相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證道歌》之一,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佛教中关于“空”的重要观念。"无相无空无不空",强调世间万物皆无固定形态和实体,一切法相皆为空幻。"拈槌竖拂警盲聋",通过比喻禅师用棒喝的方式唤醒那些对佛法懵懂无知的人,使他们认识到真理的空寂本质。

"解道狗子无佛性",进一步指出连最普通的动物也无永恒不变的佛性,暗示一切众生平等,皆在空性之中。"焉知全体与空同",强调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万物皆空的教义,才能认识到自我与宇宙的本源是一体的,都是空性的体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引导人们超越表象,直指心性之空。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證道歌(其九十九)

争似无为实相门,朝歌暮拍整乾坤。

东边打著西边响,到头只用一光吞。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證道歌(其一三一)

是以禅门了却心,心心心外别无心。

如今只是旧时底,不换源机放旷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證道歌(其一二○)

一颗圆光非内外,镇海明珠今尚在。

仰山不敢自埋藏,问著灵知当不昧。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證道歌(其九十四)

一切有为法不同,百鍊精金胜赤铜。

自持自用应无尽,济老怜贫透日红。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