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十首(其三)

见山浑不厌居山,就树诛茅缚半间。

对竹忽惊禅影瘦,倚松殊觉老心閒。

束腰懒用三条篾,扣己谁参一字关。

幸有埋尘砖子在,待磨成镜照空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见山浑不厌居山”,表达了诗人对山的喜爱与依恋,山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心灵的归宿。接着“就树诛茅缚半间”描绘了简朴的山居生活场景,以自然材料搭建住所,体现了与世无争的淡泊心态。

“对竹忽惊禅影瘦,倚松殊觉老心閒”两句,通过竹与松的形象,象征着禅定与老年的宁静,诗人仿佛在竹影与松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竹的瘦影与松的苍劲,不仅映照出自然界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深邃。

“束腰懒用三条篾,扣己谁参一字关”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自在。腰带仅用三条篾条,既体现了物质上的节俭,也暗示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豁达。扣己二字,意为自我反省,但又无人参悟,似乎在说这种自我反思是个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理解或参与。

最后,“幸有埋尘砖子在,待磨成镜照空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我认知的追求。埋尘砖子可能是指某种古老的技艺或象征,待磨成镜,既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审视,希望借此镜子照见自己的真实面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恬静生活与深刻的心灵探索,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认知的追求。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山居十首(其四)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沈沈。

厓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水居六首(其一)

道人孤寂任栖迟,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宇窄,一天霜重板桥低。

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

万象平沈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水居六首(其二)

水边活计最天然,物外相忘事事便。

门柳每招黄蝶舞,岸莎常衬白鸥眠。

雨蒸荷叶香浮屋,风搅芦花雪满船。

不动舌根谈实相,客来何必竖空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水居六首(其三)

缚个茅庵际水涯,现成景致一何奢。

野塘水合鱼丛密,远浦风高雁阵斜。

道在目前安用觅,法非心外不须誇。

一声铁笛沧浪里,烟树依依接暮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