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二日宿七里寺书壁

微宦不适意,一身抱长忧。

况此凶歉年,饿者拥道周。

及物岂无念,越职非所尤。

博济古云难,劝分动成仇。

荒村走风雪,破寺寒飕飕。

中夜耿不眠,胡为此淹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吴师道所作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宿七里寺书壁》。诗中描绘了诗人作为微官小吏,在凶歉之年,面对百姓饥寒交迫的困境,内心充满忧虑与无奈的情景。

首句“微宦不适意,一身抱长忧”,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身为微官,却无法解决民众的疾苦,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溢于言表。接着,“况此凶歉年,饿者拥道周”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艰难状况,饥饿的人们在道路上聚集,形象地展现了灾年的惨状。

“及物岂无念,越职非所尤”表达了诗人对于救助民众的渴望,但又意识到超越职责范围的行动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反对,体现了其道德上的挣扎与矛盾。

“博济古云难,劝分动成仇”则反映了古代救济困难的不易,以及在倡导分享时可能引发的对立情绪,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后半部分“荒村走风雪,破寺寒飕飕”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恶劣的天气和简陋的居住条件,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中夜耿不眠,胡为此淹留”表达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反思自己为何滞留于此,既是对自身处境的疑问,也是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在个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心理状态。

收录诗词(133)

吴师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字:正传
  • 籍贯: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
  • 生卒年:1283—1344

相关古诗词

过常山赵忠简公墓

客行常山道,溪駃波沄沄。

溯流睇崇冈,问是丞相坟。

舍舟步榛翳,隧道不复分。

石麟已零落,宰树何披纷。

其傍曾玄居,混迹随耕耘。

亦有显仕者,远去忘榆枌。

长吏类俗流,但识期会勤。

葺治禁樵采,此事今无闻。

堂堂中兴烈,忠正而德文。

祸胎偃月奸,冤魄炎海氛。

凄凉槥车还,仓卒书疏焚。

谁知尉职卑,乃能杜使君。

苍天佑贤俊,微尔几空群。

兴怀慨前事,空山黯愁云。

咸阳骨安在,唾骂奚足云。

骑箕俨天上,千载弥清芬。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信饶道中雪

五载乐閒旷,闭关每安眠。

祖行复言迈,迫此将残年。

江湖多北风,临流竟回船。

连旬踏冻雪,驱马不得前。

锦溪何沦漪,芝山亦清妍。

岂乏故人居,欲往无由缘。

漫漫四野白,青是谁家烟?

仆夫慰饥面,呼酒还忻然。

我独不解饮,自苦谁汝怜。

前途幸云迩,努力勤挥鞭。

职思在忧民,才薄志自坚。

只应高人笑,胡不甘田园。

形式: 古风

入建德界

才登东阳桥,复涉兰溪渡。

千里名地同,依依乡井故。

六合岂不宽,遐瞻恣驰骛。

嗟此穷山中,宁知拟予步。

三生有夙习,兹游亦奇遇。

独怜迂狷姿,谐俗匪心素。

腼颜民社寄,抑志簿书务。

烦尔父老迎,停车劳前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目疾谢柳道传张子长惠药

处世五十年,寡嗜仍少病。

天与两目光,炯炯素清净。

前年翳生左,赤脉欻交横。

审因察其源,五色非所竞。

学书信夙习,耽读亦本性。

虽于二事切,未必致兹證。

从来不解饮,杯勺强酬应。

积毒根胃肠,标表发昏瞢。

针刺争杂施,流血和泪迸。

丹砂与空青,数市窘赀罄。

栀檗动盈筐,日啖不论命。

重氛幸全扫,馀眚时一盛。

荏苒三载间,视眺犹未莹。

偏盲亦何害,忌者遂相庆。

惟兹二三友,为我忧怲怲。

许君屡贻书,力劝宜习静。

损读复省思,默坐但微瞑。

心肾上下居,火实以水胜。

炎炎降不怒,行之久自定。

殷勤柳与张,有便常致讯。

为言医法难,俗师慎毋听。

一朝得奇药,千里转持赠。

缄封谨视护,述语颇详竟。

开罂异香发,著箸金膏凝。

试之累旬日,奇效他莫并。

感之欲次骨,报尔无照乘。

我生未见道,绝尘悦犹瞠。

眊焉惭训言,亦岂中未正。

扶持谢诸公,磨刮完两镜。

渐惊容衰老,谬忝小邑令。

乡山杳在望,归船行可榜。

把卷欣复适,看云远相映。

挥弦送孤鸿,飘然动高兴。

从令没暮齿,不复忧伥伥。

永怀何能忘,临风寄孤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