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走兽飞禽皆远去,知道本来无住处。
空无鸟迹地无踪,碧眼胡僧面壁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寂静而深远的画面。"走兽飞禽皆远去",诗人以动物的远离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和宁静,仿佛连自然界的生灵也感受到了这里的超然与空寂。"知道本来无住处",进一步表达了万物皆无常、一切皆虚幻的主题,世间万物并无永恒不变的居所,都在变化之中。
"空无鸟迹地无踪",强调了空间的空旷和寂静,连鸟儿的踪影和足迹都消失不见,更显出环境的孤寂。"碧眼胡僧面壁觑",通过描绘一位凝视墙壁的胡僧形象,可能象征着僧人对禅定的追求,或者暗示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寻求真理的内心世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无常的哲理,以及对内心静观的修行境界的描绘,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不详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招得来生不如意,得少为多儿子戏。
广大门庭不肯游,衔铁拖犁泥里睡。
自招拔舌尘沙劫,沙界弥纶唯我舌。
未曾停歇说真经,惟愿含灵皆廓彻。
欲得不招无间业,对境无心心自歇。
何须苦苦外驰求,灵光独耀如明月。
阒寂安居实潇洒,拄杖撑天犹懒把。
兴云布雨济含生,试问乾坤谁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