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行

南去长沙又几程,二妃来死我来行。

人归五岭暮天碧,日下三湘寒水清。

远地毒蛇冬不蛰,深山古木夜为精。

伤心灵迹在何处?斑竹庙前风雨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湘中行》由唐代诗人张祜所作,通过对南行至长沙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邃的画面。

首句“南去长沙又几程”,简洁明了地点明了行程的方向与目的地,同时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着,“二妃来死我来行”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借以表达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命运的感慨。二妃,即娥皇和女英,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妻子,因悲痛而投湘江自尽,成为湘水女神。诗人通过这一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人归五岭暮天碧,日下三湘寒水清”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五岭之归人与暮色苍茫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三湘的寒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澈,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远地毒蛇冬不蛰,深山古木夜为精”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险恶与神秘。远地的毒蛇不冬眠,深山中的古木夜晚似乎化身为精怪,增加了旅途的恐怖与未知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最后,“伤心灵迹在何处?斑竹庙前风雨声”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询问伤心灵迹的所在,实际上是在探寻内心的伤痛与记忆的痕迹。斑竹庙前的风雨声,既是自然界的声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象征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湘中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旅途、历史、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501)

张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字:承吉
  • 籍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
  • 生卒年:hù)(约785年—849年?

相关古诗词

秋日宿简寂观陆先生草堂

紫霄峰下草堂仙,千载空梁石磬悬。

白气夜生龙在水,碧云秋断鹤归天。

竹廊影过中庭月,松槛声来半壁泉。

明日又为浮世恨,满山行路梦依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投滑州卢尚书

海内诸侯最屈名,不妨中立自经营。

文翁莫厌分符久,韩信终须仗钺行。

静以军威齐虎士,别将才力诮儒生。

新年几话南迁客,未必无忧是早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郑灊判官归冬宁

结束翩翩肯寡悰,早时强学已三冬。

鲤庭趍日通明训,郑曲归时美盛宗。

摘句竞推梁记室,谈经今绍汉司农。

异闻不暇陈亢问,尔德无非是孝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经咸阳城

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

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

应知长者名终在,祇是生人意不回。

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