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戚继光所作的《寄监兵陈使君(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关怀之情。
首联“东向榆关离思赊,外台只尺是天涯。”以“东向榆关”起笔,榆关即山海关,暗示诗人与友人相隔遥远。离思赊,离愁绵长之意。“外台只尺是天涯”,虽仅一尺之遥,却如同天涯海角,形象地表达了空间距离带来的思念之深。
颔联“自怜燕越分前箸,谁谓歌钟阻暮笳!”通过“燕越分前箸”的典故,表达诗人与友人虽身处两地,却心系一处的情谊。歌钟与暮笳的对比,既展现了友人相聚时的欢乐场景,也暗含了分别后的孤独与哀愁。
颈联“尘满三秋孺子榻,眼穿八月使君槎。”“三秋孺子榻”借用了古代关于儿童成长的典故,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对友人的思念。“眼穿八月使君槎”,“使君槎”可能是指友人远行的船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期盼与忧虑。
尾联“主恩不薄行间吏,遮莫风霜袭鬓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官职地位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祝福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