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井汛

四十里井间,只有十家住。

十家汲井过,并向麦畦注。

麦肥如野菽,饱食耐征戍。

耕余了无事,间或插桑苎。

遂令半里间,夹屋无杂树。

南山团作障,三里塞去路。

时有归墟人,穿云如白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远地区井间村落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首先,“四十里井间,只有十家住。”开篇即以广阔的地理背景引入,四十里之遥,仅十户人家,凸显出边远之地的荒凉与稀疏。接着,“十家汲井过,并向麦畦注。”描述了村民们每日汲水的场景,他们共同协作,将清澈的井水浇灌在麦田中,既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也蕴含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麦肥如野菽,饱食耐征戍。”通过对比麦子与野菽的肥美,强调了麦子作为主食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村民们的坚韧与耐力,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自给自足,抵御外来的侵扰。

“耕余了无事,间或插桑苎。”在农事之余,村民们偶尔会种植桑树和茶树,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为未来储备资源,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希望。

“遂令半里间,夹屋无杂树。”这一句描绘了村落周边的景象,半里之内,房屋之间没有其他杂树,可能是因为村民们的精心规划或是为了保护耕地而有意为之,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南山团作障,三里塞去路。”远处的山峦如同屏障,阻挡了视线,增加了空间的封闭感,同时也暗示了外界与这里的隔绝。

“时有归墟人,穿云如白鹭。”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偶尔归家的人穿过云层的情景,既表现了人们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也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远村落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深刻融合,既有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的反映,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伊黎

人驱风雪兽驱烟,犹见乌孙立国年。

海气万重吞丽水,山容三面负祁连。

盘雕红寺朝鸣角,散马青原夜控弦。

纪绩穹碑衔落日,英灵班鄂想回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雅尔

多逻川外夜吹芦,雉堞新城接上腴。

塞月已寒三叶护,边风犹动五单于。

名藩甲卷烟消漠,健将弓开血洒芜。

不是皇威宣北徼,春光谁遣遍坟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哈喇沙尔

风雨犹疑铁骑屯,至今沙戟有遗痕。

焉耆镇启龙游远,都护城悬乌垒尊。

弓挂轮台飞皎月,韧磨蒲海射晴暾。

戍楼高处分襟带,山水遗经费讨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初八日乘月行四十里至三个泉宿

人烟百里何渺茫,疲裸独行古战场。

高天下地总一色,明月白雪分清光。

拂眉时有山禽过,清献声高野禽和。

三泉屈指尚半程,我倦欲从云外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