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行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形式: 古风

翻译

疾风卷起大海的波涛,万里扬起沙砾尘埃。
抬头看不见天空,昏暗无光日复一日。
此时军队前后夹击,东面抵抗又西面迎敌。
山间旗帜飘扬战鼓震天,小路间秘密布下兵器。
精锐骑兵在黎明突围,奇兵偷袭暗藏的壁垒。
十月边疆寒冷刺骨,四周山峦积雪凝冰。
雨雪纷飞大雁南飞,风尘弥漫景象西移。
过去我热衷于学术探讨,从未懈怠过研读经书。
忽然放下笔墨,转而握持十年矛戈。
并非效仿黄河誓言,而是要刻石燕然以记功。
可惜我如牧羊人,长久漂泊在这海外之地。

注释

疾风:猛烈的风。
溟海:大海。
扬:扬起。
昏昏:昏暗不明。
军两进:军队前后进攻。
精骑:精良的骑兵。
晓围:黎明的包围。
冱阴:冰雪覆盖。
黄河誓:典故,指誓死不渝的决心。
燕然石:燕然山上的石碑,象征胜利。
牧羊臣: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事的壮阔图景,通过对疾风、扬沙、蔽山张旗等自然与战争场面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边疆军事的紧张和艰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从书生到武将的转变,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诗中“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两句,以宏大的画面展开序幕,通过强烈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激烈。紧接着,“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则营造了一种压抑而又神秘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持续和时间感知上的扭曲。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的紧张状态,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则描绘出战争中的策略与隐蔽行动。“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两句,更是以急转的节奏表达了战事的紧迫和突发。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这几句,则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传递出边疆的凛冽与孤独,以及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无尽。

在最后,“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几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从读书人到拿起武器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也反映出时代动荡和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则表达了诗人对信仰、誓言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期待。

末尾,“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两句,则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对往昔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诗人的内心世界复杂而深刻,他既有对战争责任的认真态度,也有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人文关怀,记录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生活和个人命运的变迁。

收录诗词(32)

崔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 字:澄澜
  • 籍贯: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
  • 生卒年:shí)(671年-713年

相关古诗词

冀北春望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

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襄城即事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长至日上公献寿

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

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

五夜钟初动,千门日正融。

玉阶文物盛,仙仗武貔雄。

率舞皆群辟,称觞即上公。

南山为圣寿,长对未央宫。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临行献李尚书

从来学制斐然诗,不料霜台御史知。

忽见便教随命去,恋恩肠断出门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