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秦望山歌送客归越中

秦望何崔嵬,削如青莲开。

下临七十二湖之浩荡,上接三十六洞之萦回。

梦中夜渡浙江水,轻如鹤背乘风来。

欲求轩辕上天处,白云尚锁烧丹台。

徒知有弱水,安可睹蓬莱。

但闻松声万壑兮,夹飞湍之喧豗。

赤日惨淡而无色,复殷殷之雄雷。

踰千盘兮历百折,香炉玉笥左右列。

山中二女问何迟,桃花落尽燕支雪。

金鸡三叫失所在,惟想参差白银之观阙。

龙绡寄别泪,三载犹未灭。

有美一人兮佩珊珊,昨游吴门复东还。

余愿从而上下兮,叫安期于云间。

回首隔千里,可望不可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梦游秦望山歌送客归越中》由明代诗人贝琼所作,以梦境为引,描绘了秦望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

首先,诗人以“秦望何崔嵬,削如青莲开”开篇,将秦望山比作削尖的莲花,形象地展现了其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接着,“下临七十二湖之浩荡,上接三十六洞之萦回”,进一步描绘了秦望山周围湖光山色的广阔与连绵,以及其与天空的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梦中夜渡浙江水,轻如鹤背乘风来”一句,通过梦境中的场景转换,将读者带入一个轻盈飘逸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仙鹤背上,随风而行,体验了一次梦幻般的旅程。

随后,“欲求轩辕上天处,白云尚锁烧丹台”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追求长生不老的向往,以及对仙境的渴望。然而,“徒知有弱水,安可睹蓬莱”则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达了对理想境界难以触及的无奈与感慨。

“但闻松声万壑兮,夹飞湍之喧豗。赤日惨淡而无色,复殷殷之雄雷”描绘了山中自然界的壮丽景象,松涛阵阵,水流湍急,阳光黯淡,雷声轰鸣,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踰千盘兮历百折,香炉玉笥左右列”则描述了登山过程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秦望山独特景观的赞叹。

“山中二女问何迟,桃花落尽燕支雪”这一句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色彩,似乎在讲述一段关于山中仙女的故事,桃花凋零,雪花纷飞,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遐想。

“金鸡三叫失所在,惟想参差白银之观阙”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神秘力量或象征的追寻,金鸡三声之后,一切似乎都变得模糊不清,只能想象那座由白银构成的宫殿。

“龙绡寄别泪,三载犹未灭”则通过龙绡(一种传说中的丝织品)和别泪,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与思念之情,这份情感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依然鲜活。

最后,“有美一人兮佩珊珊,昨游吴门复东还。余愿从而上下兮,叫安期于云间”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希望与某位美好的人物一同探索未知,甚至呼唤传说中的仙人安期。

“回首隔千里,可望不可攀”则以一种无奈的语气结束了这段旅程的叙述,虽然心中充满向往,但现实的距离却让人无法触及,留下了一丝遗憾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秦望山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收录诗词(587)

贝琼(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雪蓬小朵歌送奎方舟还灵鹫

蓬婆雪岭高崔嵬,横绝青山飞鸟回。

山中小朵更奇峭,石作莲花千叶开。

巨灵擘山断山脉,一峰夜向东南掷。

千秋乾竺空有名,万里峨眉尽无色。

攒青叠翠兮西湖,洞口白猿犹可呼。

咸和之年有慧理,卓锡尚爱飞来孤。

本杯高僧两眉雪,身如浊水清莲洁。

翻经石上不知年,桂子年年落秋月。

形式: 古风

京口王节妇歌

大江如带从左来,金山焦山碧崔嵬。

风吹杨卷度江去,妾心如山不可回。

忆昔移所天,岂独甘守节。

两草方缠绵,那知中道诀。

玉琴不奏双鸳鸯,玉箫不吹双凤皇。

纺绩给朝暮,蛾眉忽成霜。

蟏蛸网素壁,燕子归空梁。

生乖同室处,死期同穴藏。

郁郁山头树,已见参天长。

白璧须恶玷,白丝须恶染。

边声乱胡笳,万古悲蔡琰。

形式: 古风

玉山窟儡歌

玉山窟儡天下绝,起伏进退皆天机。

巧如惊猿木杪坠,轾如快鹃峰尖飞。

流苏帐下出新剧,河梁古别传依稀。

黄龙碛里胡雏语,李陵台前汉使归。

当筵舞剑不辟客,顿足踏地争牵衣。

玉箫金管静如水,西夏钿山相是非。

昔闻汉主出大汉,七日始脱平城围。

当时论功孰第一,木偶解走单于妃。

奇兵百万竟何事,将军赐级增光辉。

龙争虎战亦同幻,尊中有酒君无违。

呜呼在家双凤和我曲,玉斗碎落千珠玑。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题子昂松树障子歌盖王成之所藏者纸尾云大德八年正月廿夜灯下书

吴兴华法兼钟王,不独醉草过张旭。

既无河朔少年之沓拖,又无深山羽人之退缩。

故人相遇乞何夕,银烛吐光如月白。

手写青松障子歌,百金一子无所惜。

何物小儿憎妩媚,玉环飞燕皆倾国。

嗟我平生秃千兔,夜写蝇头愧无益。

王孙骑鹤去不还,日落太湖云气赤。

君家此木世希有,词翰风流与之敌。

纷纷真赝那足辩,珷玞敢厕连城璧。

勿同玉枕永和书,一閟昭陵永相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