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值雪有感

孟冬才初旬,飞雪遽如是。

微闻夜窗鸣,及晨忽盈砌。

古树垂寒枝,亚亚琼瑶缀。

烟霭如云屯,咫尺迷城市。

须臾风怒号,入面劲如刺。

仆夫声嗷嗷,兹惟凶荒岁。

枵腹巳连朝,鹑衣近复敝。

沟壑死不免,冻馁何足计。

吾闻心恻然,此地人多累。

南方当此时,和煦如春气。

辛勤事耰锄,衣食亦不匮。

虽遇水旱年,仓庾犹有备。

今我过诸州,亦闻发赈济。

贫者未沾粟,富者已盈笥。

从来救荒难,十百才一二。

勖哉诸有司,辑宁尚加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北方冬季降雪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民生疾苦与社会问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雪覆盖下的自然景观,从夜晚的静谧到清晨的壮观,再到风雪交加的猛烈,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然而,诗人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自然现象,更在于这场大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通过“仆夫声嗷嗷”、“枵腹巳连朝”、“鹑衣近复敝”等描述,形象地展现了百姓在饥寒交迫中的苦难。面对“沟壑死不免,冻馁何足计”的困境,诗人内心充满了同情与忧虑。

进一步,诗人将北方的严冬与南方的温暖进行对比,揭示了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他指出,南方即使遇到灾害年份,也能依靠储备维持生计,而北方则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对北方民众困境的理解,也引发了对社会救济制度的反思。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官员们在面对灾荒时应尽职责的期望,呼吁他们更加用心地处理此事,以确保社会安宁。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15)

陈洪谟(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望君山和二山中丞韵

棹歌动云表,波光荡斜阳。

一碧馀万顷,心目共徜徉。

浮萍露水面,远睇萦寸肠。

丛林集重翳,兰芷扬馀芳。

路疑蓬岛隔,地引银河长。

古祠委丘莽,瓣香无由将。

翠华去不返,涕痕留疏篁。

此念贯今古,麟囿兼凤冈。

亨嘉本难再,人事多䲭张。

眷言忧乐怀,哲士空自伤。

春深树影合,绿叶繁桄榔。

临风更兴叹,浮世非真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白帝城

滟滪堆下白浪走,舟师胆落蛟龙吼。

赤甲山高云接天,苍厓翠壁排重关。

地形似此真奇绝,按垒犹闻路人说。

虎视中原力有馀,恃险欺天计非得。

君不见左孟门,右太行,周师跃马如康庄。

东函谷,西汉中,楚人一炬三月红。

从来地形不足数,西京大业起农亩。

区区莫讶子阳蛙,犹胜王郎作威斗。

形式: 古风

东湖书院为都宪吴公作次东塘侍御韵

大云山色绕晴湖,湖边掩映皆楸梧。

便从此地构精舍,回首湘山非故吾。

胸襟浩荡湖亭小,万卷图书读来少。

下探濂洛上勋华,坠绪茫茫寻未了。

庙堂事业本优为,寒谷须劳衍律吹。

从来学道贵兼善,圣代伊周今复谁。

形式: 古风

黄鹤楼次西涯阁老韵简中丞秦公

细雨江城秋澹泊,一樽何处堪携鹤。

选胜重来近十年,虚楼视昔还恢廓。

两山矗立谁疏凿,万壑惊趋犹脉络。

壮势平吞白帝城,寒光远带湘妃阁。

雕甍绣闼俯苍峰,水波摇泄芙蓉宫。

几家弦管廛居密,千里舟航贡道通。

铁笛声孤时对月,蒲帆影乱晚随风。

迎门花鼓来仙客,入画青蓑羡钓翁。

把袂同游皆国彦,锦席高张叨我半。

凭栏触景各抽毫,摛词谁复过王翰。

楣间高扁少师章,海若天吴骇吾见。

中丞更续郢中歌,玉斝琼杯照人面。

况说绥怀动隐忧,民情吏治精而练。

二公声望将无同,屹屹斯楼并霄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