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年到清代初期的诗人张穆所作,名为《哭梁未央先生》。诗中表达了对梁未央先生的深切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深刻忧虑。
诗的开篇“天心去汉祚,风云失其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更迭比作天心的转移和风云的消散,暗示了时代变迁的不可逆转。接着,“闯贼倾宇内,边腹遂不支”描绘了乱世中叛军肆虐,国家四分五裂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动荡的残酷现实。
“岂知代谢日,乃与吾生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未来的担忧。接下来的“吾友天下士,志节称古仪”赞美了梁未央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意志,将其视为时代的楷模。
“平居辨生死,气义明安危”进一步赞扬了梁未央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死、安危的洞察力和正义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而“高怀薄云汉,迅笔驰蛟螭”则形容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横溢,作品如同云汉般高远,笔势如蛟龙般迅猛。
“世末求贤良,粤尚一旅师”表达了在末世寻找贤才的渴望,以及对梁未央先生作为精神导师的尊敬。接下来的“当谓应昌运,出则为鼎鼒”预示了梁未央先生本应顺应天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尊俎可折冲,兵食无以资”则暗示了梁未央先生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的智慧,认为他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无需依赖武力和粮食供应。然而,“九牧趋一羊,冠履多倒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状态,道德沦丧,秩序颠倒。
最后,“重关漫不戒,敌岂从天遗”表达了对当时防御措施的忽视和对敌人入侵的无奈。而“惟公殉大义,束带扬须眉”则强调了梁未央先生为了道义牺牲自我的壮举。他“上辞列圣祖,下告宗庙私”,既是对先祖的告别,也是对家族的告慰。最终,“殒身没深渊,比宋三男儿”将梁未央先生的牺牲与古代忠臣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英勇行为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