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和史司直二首(其一)

六丁海面揭封回,天上屯云撮得来。

连月不曾听澍雨,今年方始见轰雷。

定知水畎移秧插,底用泥涂把谷栽。

闻说君王勤露祷,固应妖魃不能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六丁神将从海上收回封印,天上的乌云被聚集而来。
连续多月没有听到降雨声,今年才初次听见雷声轰鸣。
肯定知道水田里的秧苗需要插秧了,哪里还需要泥土来种植谷物。
听说君王勤于露天祈祷,自然邪灵‘妖魃’无法造成灾害。

注释

六丁:古代神话中的神将,这里象征力量或神秘力量。
海面揭封回:比喻解除某种束缚或封锁。
澍雨:及时的大雨。
轰雷:形容雷声震耳。
水畎:灌溉用的沟渠。
秧插:插秧的农事活动。
泥涂:泥土,这里指种植谷物的土地。
君王: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
露祷:在露天进行的祈祷。
妖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恶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旱逢甘露的喜悦之情。开篇"六丁海面揭封回,天上屯云撮得来",以宏大壮丽的笔触勾勒出天气突变、云海翻腾的壮观,仿佛天公亲手解除了长久干旱的枷锁。紧接着"连月不曾听澍雨,今年方始见轰雷",强调了这场雨水的罕见与珍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久旱之后甘霖的迫切期待。

中间两句"定知水畎移秧插,底用泥涂把谷栽",细腻地描绘了农事的紧迫与雨水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定知"二字表达了一种确信,这场雨水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结尾两句"闻说君王勤露祷,固应妖魃不能灾"则表明了作者对君主关心民间疾苦、祈求甘霖的赞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期待,即在君主的善政之下,自然灾害无从发生。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辽阔,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及时雨水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社会秩序的向往。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喜雨和赵右司

车水耕田正闵农,夜来好雨一犁通。

相近可是须群望,陟降元来即上穹。

击壤何曾知帝力,观风谁与达天聪。

见他东作思南墅,愁杀江南桑苧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喜雨预卜淮寇之遁口占小诗呈同官

丑虏逋诛尚不庭,敢驱羊犬瞰边城。

滂沱无此十月雨,攘却过如百万兵。

狗帐纵毡淋易透,马蹄虽涩滑难行。

只愿皇天相佑助,皇天佑助岂人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喜雪二首(其二)

玄冥去岁失其官,今岁谁云补过难。

谢院撒盐飞琐琐,隋堤剪帛散戋戋。

檐储宿肉喧山鹊,路没遗踪走野豻。

管取明年书大有,饱抄云子饭加餐。

形式: 七言律诗

喜雪二首(其一)

黄竹歌中百姓欢,去天近处雪花乾。

蔡洄事业方归度,剡曲风流欲访安。

便觉光辉生万里,定知润泽被三韩。

衰颓老守煨残芋,白战犹堪上将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