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同年京甫必昌赴广西提干二首(其一)

黄甫才名二十年,蹉跎正坐不能圆。

四书锐欲潜心圣,八品甘为从事贤。

东道樽前需客久,南轩印子待人传。

丈夫不必求知己,具眼分明有老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黄甫的才华已经显扬二十年,却因蹉跎岁月未能完全实现抱负。
他热衷于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即使官职仅至八品也乐于尽职尽责。
在东部的朋友圈中,长久以来都需要他的出席,南窗边的官印期待着有人能传承下去。
大丈夫无需强求知音,自有明察秋毫的上天来评判。

注释

才名:才华和名声。
蹉跎:光阴虚度,指未能及时实现抱负。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
八品:古代官阶的一种,表示较低的官职。
东道:宴请宾客时主人一方,这里指朋友聚会。
南轩:古代官署或书房的代称,可能指黄甫的职位。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有志气的男人。
具眼:独具慧眼,形容有辨别力。
老天:古人常以老天比喻命运或公正的裁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名为《送黄同年京甫必昌赴广西提干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高尚品格的赞扬。

"黄甫才名二十年,蹉跎正坐不能圆。" 这两句表达了黄同年的学识声名已经持续二十年,但他的官运并不顺利,这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个人能力、时局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四书锐欲潜心圣,八品甘为从事贤。" 这两句强调了黄同年的学问渴望和他对待官职的态度。他对儒家经典《四书》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愿意以此为指南;而对于官位,他则持平常心,甘愿做一个品级不高但清廉正直的官员。

"东道樽前需客久,南轩印子待人传。" 这两句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和对友人的期望。黄同年即将远行赴任,而诗人希望他能在旅途中好好休息,并期待着他的佳话能够通过他人之口传扬。

"丈夫不必求知己,具眼分明有老天。"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和对黄同年的祝愿。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并不需要过于追求知音,而是要拥有辨别是非的智慧,相信老天自有安排。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迈送别友人的深情,还通过对黄同年品格和学识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真才俊杰应该得到社会认可的期望。

收录诗词(492)

王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字:实之
  • 籍贯: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
  • 生卒年:1184~1248

相关古诗词

送龚少贻北赴汀州司户

庄敏与文献,诸孙总俊髦。

此郎如玉树,初筮即珠曹。

官小人能大,心清名自高。

公馀须力学,流俗易滔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送蜀名父之子程刚仲世德擢甲科二首(其二)

乃翁勇退急流中,家法森严在教忠。

有子清材如结绿,告君直气贯晴虹。

甲科更合放头出,时论从来忌臆空。

生长殊方同臭味,相期不朽是英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蜀名父之子程刚仲世德擢甲科二首(其一)

一诵洋洋大对文,便知风骨是西人。

笔头重有千钧力,字面清无半点尘。

众羽群中鸣凤喙,潜渊深处摘龙鳞。

丈夫出处关初节,归去携名寿大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闻倪正甫尚书遭台评

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

安得上方三尺剑,为渠断取佞臣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