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倪正甫尚书遭台评

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

安得上方三尺剑,为渠断取佞臣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人们通过捷径追求公侯高位,一位老人坦荡离去不留恋尘世。
是谁在皇帝面前诋毁陆贽,让他不能留在朝廷任职。
他的美名已立,但国家正缺少公正之道,令人忧虑。
如何能得到一把上方宝剑,为他斩下那些奸佞的头颅。

注释

人:指代追求功名的人。
捷径:容易走的快速升迁之路。
公:公正。
堂堂:形容人的气度威严。
帝:皇帝。
谗:说坏话,诽谤。
陆贽:唐朝官员,以直言敢谏闻名。
著居州:在地方任职。
修名:建立美好的名声。
直道:正直的道路,这里指公正之道。
国可忧:国家的未来令人担忧。
上方三尺剑:象征权力和正义的剑,源自古时君主赐予的剑。
渠:他,指上文的陆贽。
佞臣: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名为《闻倪正甫尚书遭台评》。诗中通过倪正甫遭遇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朝政和官场中人事失衡的忧虑。

首句“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指出人们往往通过捷径、攀附权贵来谋取功名,而到了老年,虽然堂堂有名,但终究难以留下什么。这里诗人批判了当时官场中的投机行为和虚名。

接着,“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提到有人在皇帝面前诽谤忠良之士,如唐代的陆贽,而不让有才能的人如王某(可能指王安石)得到重用。诗人表达了对忠良被排挤、贤才难以任用的不满。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则是说有些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在实践中却发现正直之路难以行走,这对于国家来说确实值得忧虑。诗人指出了表面上的美好与实际中的困境。

最后,“安得上方三尺剑,為渠断取佞臣头”是说如果能够得到象征权力的三尺剑,就可以为国除去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君侧、除奸臣的迫切愿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倪正甫遭遇不幸这一事件,抒写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评和忧虑,以及对忠良贤才难以施展抱才的痛心。

收录诗词(492)

王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字:实之
  • 籍贯: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
  • 生卒年:1184~1248

相关古诗词

闽岭遥岑

天晴遥见七闽关,万仞丹梯莫可攀。

鸟度不离青嶂里,客行多在白云间。

玉门辽邈诚虚设,蜀道崎岖只等闲。

扰扰路傍名利子,轩车南去几人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除夜洗砚

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为供文字逢青眼,要策功名趁黑头。

濯以清泉尘已蜕,衣之文锦翠如虬。

呼童除夜陈丰馔,少劳精神并汝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夏雨

弥旬不雨懒龙乖,乾我茅斋一亩苔。

火伞亭亭当午立,雷车隐隐半天来。

催诗笑我孤吟苦,忧国愁眉八字开。

池水甫能添几许,儿童已报可浮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寄惠安吴簿明辅子良权南安宰二首(其二)

邑人见说渐相安,更把西山作样看。

有社有民行志易,不宽不猛得中难。

设施新法须明允,掩盖前愆莫纠弹。

便作真王何用假,安排旗鼓即斋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