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今朝三月初五,天色半晴半雨。
园林过了清明,无限落花飞絮。释迦悭,弥勒富。
绝怜杜宇不知时,啼得血流无用处。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春时节的自然景象与哲理思考。开篇“今朝三月初五,天色半晴半雨”,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一个春日特有的天气状况,既不完全晴朗也不完全阴雨,给人以清新而略带几分不确定性的感觉。
接着,“园林过了清明,无限落花飞絮”两句,将镜头转向了园林中的景象。清明已过,意味着春天进入了尾声,花朵凋零,柳絮飘飞,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生命的短暂感。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易逝的感慨。
“释迦悭,弥勒富”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佛教中两位重要人物的名字来表达某种哲学思考。释迦牟尼佛(释迦)象征着智慧与慈悲,而弥勒菩萨则代表了快乐与宽容。这两句似乎在探讨世间万物的得失与价值,暗示着对于财富、智慧、快乐等不同事物的追求与评价,以及它们在人生中的意义。
最后,“绝怜杜宇不知时,啼得血流无用处”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杜宇,即杜鹃鸟,以其悲鸣著称,常被用来象征哀愁与离别。诗人通过杜鹃鸟的啼叫,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深忧虑。尽管杜鹃鸟的啼叫充满了情感,却无法改变季节更迭、生命消逝的事实,这种无力感与悲剧色彩,使得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价值等主题的独到见解,既有对美好瞬间的欣赏,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沉追问,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不详
半月出去,鼻孔不见眼睛。
一日归来,眼睛不见鼻孔。
九旬禁足,是何三昧。合火成群,东倒西擂。
忽若箭锋相拄时,突出眼睛,揭却脑盖,虎岩向他道未在。
今日因甚,作者模样。觌面相呈,当仁不让。
升九仞之上,吾必与之俱。
极九渊之底,吾亦与之俱。吾不见时,何不见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