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浦十咏(其十)解太尉墓

桧肉不可食,但增忠义悲。

焚香临决日,扼腕议和时。

偃月人何在,凌烟草亦知。

曾闻无垢语,刊入墓头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桧木的油脂不能食用,反而增添了忠诚与正义的哀伤。
在焚烧香火的诀别之日,人们惋惜地讨论和平的时刻。
像弯月般的人如今何处?连烟草也知道他的消逝。
曾经听闻过他无暇的言语,如今被刻在墓碑之上。

注释

桧肉:指秦桧的油脂,比喻秦桧的罪恶。
忠义:忠诚和道义。
悲:悲哀、哀痛。
焚香:焚烧香火,用于祭祀或告别仪式。
临决:面临诀别。
扼腕:紧握手腕,表示遗憾或愤怒。
偃月:形容人的形象或地位,如弯月般高洁。
凌烟:指凌烟阁,古代表彰功臣的地方。
烟草:这里借代,暗示时间流逝。
无垢语:指高尚纯洁的语言,无瑕疵。
墓头碑:墓碑上的铭文,用来纪念死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黻的作品,名为《横浦十咏(其十)解太尉墓》。诗中通过对一块刻有“无垢”字样的碑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忠义之士生前不可食用的桧肉,以及死后碑文被焚香所覆盖的哀悼情怀。

“桧肉不可食,但增忠义悲。”这两句点明主题,桧肉虽不可食,却因其与忠义有关而让人感到更加悲哀。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忠义之士生前遭遇的艰难和不幸。

“焚香临决日,扼腕议和时。”这两句表达了在某个决定性的日子里,人们可能会选择焚香来平复心绪,同时也在寻求内心的安宁。这里的“扼腕”是一种传统的习惯动作,用以形容人在思考或不安时的状态。

“偃月人何在,凌烟草亦知。”这两句诗通过对古代忠臣解縱(被称为“偃月人”)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英雄人物不再现世的感慨。同时,“凌烟草亦知”则暗示着自然界甚至连草木都能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英勇气概。

“曾闻无垢语,刊入墓头碑。”最后两句强调了诗人对于忠义之士生前的言论以及他们身后留下的纪念——那些刻在墓碑上的文字。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物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忠义之士的深切哀思,以及对英雄气概的无限赞叹。

收录诗词(313)

刘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横浦十咏(其三)横浦

地与崆峒接,中多隐者韬。

山腰僧寺小,水口古榕高。

粗石草木瘦,细民衣食劳。

予来无一事,吟荇补离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横浦有感

风雨忧时梦不成,忍将佞舌博功名。

学如谷永生何辱,节若刘陶死亦荣。

苍藓无心同客静,寒梅有眼照人明。

此邦风物多淳古,曾识濂溪与二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江湖伟观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吟所

为吟新搆屋,喧寂一溪分。

洗竹夜留月,开门朝放云。

佛藏孤塔见,虎啸别山闻。

予喜频来此,幽情尔共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