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二首(其二)

登览欣逢胜日闲,苍松九里费跻攀。

行过绿水尽头路,步入白云生处山。

猿鸟尚能知异境,仙凡原不隔重关。

几时拂袖逃尘网,野衲村樵共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在美好的日子登山游览,攀登九里苍翠的松林。
走过碧绿流水的尽头,走进云雾缭绕的山间。
连猿鸟也能感知这奇异的环境,神仙和凡人原本没有重重阻隔。
何时能挥袖逃离尘世的束缚,与农夫樵子在山野间自由往来。

注释

登览:登山游览。
胜日:好天气。
苍松:青翠的松树。
九里:九里的距离。
费:费力。
跻攀:攀登。
行过:走过。
绿水:清澈的流水。
尽头路:路的尽头。
步:步行。
白云生处山:云雾缭绕的山峰。
异境:奇异的环境。
仙凡:神仙和凡人。
重关:重重阻碍。
拂袖:挥袖。
逃尘网:逃离尘世的束缚。
野衲:乡村的僧人。
村樵:农夫樵子。
共往还:自由往来。

鉴赏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登高望远、领略自然之美的喜悦。"登览欣逢胜日闲,苍松九里费跻攀"一句中,“登览”指的是攀登高处以便观赏四周景色,“欣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而“胜日闲”则描绘出一个晴朗而悠闲的午后。"苍松九里费跻攀"形象生动,展示了诗人在高山峻岭间攀援古老苍凉的松树之景。

接着,“行过绿水尽头路,步入白云生处山”两句展现了诗人的行走过程。其中“绿水”指的是清澈见底的小溪或河流,而“白云”则是高山上的浮动之物。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境界,传达出诗人由下到上、从实到虚的视角转换。

"猿鸟尚能知异境,仙凡原不隔重关"一句中,“猿鸟”指的是山中的灵兽与飞禽,它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不同于常人的环境。而“仙凡原不隔重关”则表明在这自然界中,即使是神仙与凡人之间的界限也不再分明,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境界。

最后,“几时拂袖逃尘网,野衲村樵共往还”两句流露出诗人的隐逸之心。"几时拂袖"意味着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而“逃尘网”则是具体表达了这种愿望。“野衲村樵”指的是居住在山林中、过着质朴生活的人们,"共往还"则描写了一种与这些人共同来去、交织生活的和谐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与大自然合一的深切追求。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游天竺二首(其一)

行遍山巅又水涯,尚无红叶与黄花。

长松夹道六七里,小墅通村十数家。

竺国云深僧寂寞,草堂洞古石嵯牙。

野翁共醉官垆酒,扶醉归来已暮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游智果寺

独径苍苔引瘦筇,墙阴修竹碧玲珑。

青山犹见及坡老,小雨何须问社公。

云冷石藏烹茗雪,日长门掩落花风。

定知神扈题梁字,不与当时劫火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湖上

岚雾濛濛晓未收,青红窗户失飞楼。

雨添芳草侵官道,水涨浮萍入御舟。

苏小只传身后曲,江淹曾赋别时愁。

杏花风急清明近,已觉新寒似麦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湖上值雨

波痕新绿草新青,有约寻芳芳不晴。

莎径泥深双燕湿,柳桥烟淡一莺鸣。

山围故苑春常锁,泉落低畦暖未耕。

十载旧踪时入梦,画船多处看倾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