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四首(其三)

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

道士言无宅,仙人更有村。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

玉床尘稍冷,金炉火尚温。

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

逆愁归旧里,萧条访子孙。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翻译

穿着简朴的衣服寻找乡间小路,手拄拐杖步入山间的寺门。
道士说没有自己的居所,但传说中的仙人却似乎有村落。
倾斜的小溪旁边横着一片桂花洲,小径通向一个如桃花源般的秘境。
玉石做成的床上灰尘略显寒冷,香炉里的火仍有些许余温。
心中疑惑是否已到了北极之地,眼前的景象宛如登上了西昆仑山。
忧虑着将来回到故乡,预料到会见到家道中落的子孙。

注释

结衣:指穿着朴素的衣服。
野路:乡间小路或荒野的道路。
负杖:背着或拄着手杖。
山门:寺庙的入口。
无宅:没有固定的住所。
仙人:道教中修炼成仙的人。
桂渚:长满桂花的小岛或水边之地。
桃源:指与世隔绝的仙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玉床:用玉石制成的床,象征清冷高洁。
尘稍冷:灰尘带有凉意,形容环境的清冷。
金炉:香炉,一般用金属制成。
火尚温: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形容仍有生机。
北极:古代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此处象征遥远的地方。
西昆: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这里代指远方仙境。
逆愁:对未来或回归的忧虑。
旧里:故乡。
萧条:形容衰败、冷清的样子。
子孙:后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山中寻访道士和仙人的情景。诗的语言质朴,意境超脱,充满了对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向往。

"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 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隐逸求仙的氛围,文人以一种悠闲的姿态进入山中,这里的“结衣”和“负杖”都显示出诗人的悠然自得。

"道士言无宅,仙人更有村。" 这两句表达了对道家和仙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思想,仙人不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甚至有自己的隐逸之地。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 “斜溪”和“小径”都描绘了一种幽静自然的景象,而“桃源”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理想的仙境,这里将其作为诗人所向往的地方,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玉床尘稍冷,金炉火尚温。" 这两句描写了一种恬淡宁静的室内景象,“玉床”和“金炉”都显示出仙境中的奢华与安逸,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时间的静止感。

"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北极”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最高的精神追求,而“西昆”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逆愁归旧里,萧条访子孙。" 诗篇末尾,诗人却又带有一丝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牵挂,“逆愁”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而“萧条”则描绘了一种秋天萧瑟的景象,增加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仙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123)

王绩(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 字:无功
  • 号:东皋子
  •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 生卒年:约590~644

相关古诗词

游仙四首(其四)

真经知那是,仙骨定何为。

许迈心长切,嵇康命似奇。

桑疏金阙迥,苔重石梁危。

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为向天仙道,栖遑君讵知。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策杖寻隐士

策杖寻隐士,行行路渐赊。

石梁横涧断,土室映山斜。

孝然纵有舍,威辇遂无家。

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

新垂滋水钓,旧结茂陵罝。

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山中叙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张奉娉贤妻,老莱籍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北山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时返?仲叔长游遂不来。

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