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舟中作》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舟行于水上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首句“閒身能得几时閒”,开篇即以“閒”字贯穿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短暂闲暇时光的珍惜与感慨。身处舟中,行遍千峰,却选择闭关自守,似乎在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这种反差,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流露出其内心的深沉与超脱。
“孤棹偶来重渡海,片云何处不逢山。”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舟行的孤独与广阔。孤舟在海上漂泊,偶尔回头,却发现无论何处,都有山峦与云朵相伴。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以及人在宇宙间渺小而不可预测的命运。
“鸥迎野客忘宾主,鹤过长空纵往还。”诗人以鸥鸟与白鹤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的自由与和谐。鸥鸟不拘礼节地迎接旅人,仿佛忘记了主客之分;白鹤自在地飞翔于长空,随心所欲地往来。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自由,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惭愧同舟枉相问,老僧何事到人间。”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对同行者的感激与不解。在舟行的过程中,或许有人曾询问他的行踪或目的,但诗人却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位老僧,本应远离尘世,却为何会出现在人间。这不仅是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